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学学香港中文大学的"穷人教育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3日08:41 东方网

  “我们要把机会留给人才,不能让财富因素过分地影响人才的培养。”香港中文大学(简称中大)教务长、校长助理苏基朗教授说。苏基朗教授在2004年12月就任教务长一职。从2005年开始,中大开始参加内地的统考。与原来的招生方式不同,中大取消了面试。(6月22日《中国青年报》)

  对此,苏基朗教授的解释是,2005年之前,中大到内地招生,沿用面试的习惯。到

内地转了一圈儿,他意识到,这种面试并不公平:面试需要一定的支出,对大城市的学生来说,这可能不是一笔太大的费用;可是对于偏远地区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取消面试是一个反思。我们希望尽量做到机会公平,不能因为面试把大部分人排除在外。我们要给更多人,尤其是家境贫困的学生以机会。我们是办教育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一生。那些小地方来的穷学生,他们的一生会被我们改变。因此,把资源投到这里最有价值。”苏教授的一席话感人肺腑,它透视出中大作为高等教育机构匡世济人的社会良知,以及为维护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所付出的不懈努力。除取消面试、给穷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外,中大对穷学生的特殊关照还体现在另外两个方面:一是将在内地招生名额比较均匀地分配到20个省,“这样,对比较穷的孩子来说,就会多一次机会。”二是为内地学生设立了奖学金班,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可以获得4年50万港币的奖学金,“希望这笔钱最终能给予真正需要的人。”

  这不禁使人想起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3月14日记者招待会上回答有关“三农”问题的提问时,曾引用著名国际经济学家舒尔茨有关“穷人经济学”的论述。在舒尔茨看来,“穷人关心改善他们的命运和他们孩子的命运并不亚于富人”,比照“穷人经济学”的概念,中大的善举用“穷人教育学”来形容毫不为过。中大的行为告诉我们,教育不光是为有钱的富人办的,穷人作为社会的弱者更需要格外照顾,他们公平受教育的机会、改变命运的愿望应该得到尊重和实现。

  相比之下,内地许多高校的办学理念却存在偏差,就是嫌贫爱富,把大学办成了“富人俱乐部”。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食堂等硬件设施越盖越豪华,办学成本增加了,收费自然越来越贵,让穷人的孩子从跨进大学的门槛开始,他们的家庭就背上了债务的十字架,这副十字架将伴随他们好长一段艰难的人生旅途,这样的教育公平吗?尽管现在各种助学、奖学措施都在实施,也确实帮助了不少穷孩子,但由于种种原因,效果尚不尽人意,贫困生度日如年,有的甚至因此辍学,功亏一篑,对其本人是百分之百的损失,对社会对国家则是人才的浪费,这样的教育公平吗?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能实现吗?

  社会上有贫富之别本无可厚非,问题是,要让穷人有改变命运的公平渠道,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教育。它是整个社会公平的基石,没有教育上的公平,社会阶层就很难流动起来,就会富者永远富,穷者永远穷。正如苏基朗教授所言,“我们的想法可能并不主流,但是我们希望我们的学生学会对人、对社会都有关怀、有贡献、有责任感。”中大以绵薄之力践行“穷人教育学”,践行教育者的仁爱、责任与良知,无异于一面镜子,照出了内地某些高校嫌贫爱富的丑陋,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并加以改进,让大学真正成为穷孩子人生的拐点和社会公平的“调节器”。


作者:曹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