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创新型国家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3日09:30 解放日报

  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主办、上海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承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建设工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五次研讨会,6月23日在上海举行。现将与会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摘要刊登,以飨读者。

  ——编者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学习型政党

  李君如

  创新,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而且是一种国家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内在地要求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必须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在论述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一重大问题的时候,引人注目地把“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一个重要原则提了出来。党中央和国务院还部署实施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动员全党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

  这不仅因为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发展的态势下,我们在国家综合国力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更重要的是因为,我们在发展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只有通过创新才能比较好地获得解决。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节约资源能耗,保持生态环境友好,实现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而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关键在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坚持科学发展观与建设创新型国家之间是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科学发展观的实现,要靠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也要靠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建设创新型国家不是谱写一部浪漫的协奏曲,而是一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振兴的艰巨工程。因为,创新型国家主要是通过自主创新来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世界上所有的创新型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大约都在7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要使我国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们在今后对研发的投入就要占到GDP的2%,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必须由目前的39%提高到60%。我们就要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的观念,营造激励创新的环境,制定有利于创新的政策,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建设学习型政党;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就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过程。

  第一,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理论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方面知识。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凝结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人类关于发展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建设创新型国家理论也有大量的新知识,需要我们认真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知识对于我们来说,不管是了解的或不了解的,都要从头学起,悉心领会。建设学习型政党,就是要在全党形成人人学习、不断创新的自觉氛围和必要制度,成为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工人阶级先锋队。

  第二,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使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学习,对于为什么要发展和创新、什么叫发展和创新、为谁发展和创新、靠谁发展和创新、怎样发展和创新等基本问题形成共识,并自觉地付诸行动。学习型组织理论是一种现代的管理理论,它认为管理应该是让被管理者通过学习了解管理者的意图,把自己的愿景同组织的前途融为一体,从而在组织内部形成自觉的共同愿景。要使全党上下都能够统一思想和统一行动。理解和掌握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努力建设学习型政党,通过学习培训使全党上下形成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共同愿景。

  第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还要致力于转变全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共产党人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管理者要善于同被管理者一起平等地交流思想、和谐地相处。建设学习型政党,有利于我们在管理中进一步转变党风,密切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带动广大人民群众与我们一起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

  

  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

  王振中 于长革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构建创新型国家,一定要全面贯彻落实科技强国战略,牢牢把握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下大力气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

  夯实自主创新的基础研究根基

  所谓自主创新,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原始创新,以获取更多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为目的;二是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产业;三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事实上,三者都与基础科学的水平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基础研究是支撑自主创新能力的筋骨和脊梁。

  加强基础研究,要大力倡导创新思想。科研人员要改变传统思维定式,多层次、多角度地探索科学技术领域的疑点和难点,抓住稍纵即逝的新想法、新思路,将各领域、各学科、各专业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实践进行综合分析,形成新方法、新理论,开拓新领域。

  近年来,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有所增加,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因此,要积极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同时,要切实加强资金管理,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高效的资金使用制度,消除科研经费过于分散、挪用以及浪费等弊病,以确保资金效用的充分发挥。

  为自主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技术进步与自主创新,离不开政府的作用。除财力支持外,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完善科技开发计划,为科技进步与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与保障。

  1、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创新。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传统科技体制中科技与经济分离、机构重复设置、条块分割、各成体系等弊端,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从目前来看仍不够理想,体制创新亟须进一步加强。科技体制改革,应根据行业的技术经济特征和产业组织的特点,分类确定科研机构的重组方式和产权结构,分层次建立创新体制:在战略和公共性较强的行业,建立国家级产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对一些企业比较分散、规模不大的行业,组成行业性技术中心或联合体。

  2、扩大对外开放,以开放促创新。抓住当前新一轮国际化生产要素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更好地以开放促进自主创新。一是结合国家“十一五”规划及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提高引进技术的适用性、先进性,避免低层次重复引进;二是抓住跨国公司研发全球化的机遇,鼓励跨国公司来华兴办研发中心,支持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三是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跟踪前沿技术,吸引国外创新人才,利用境外创新资源,提升我国的技术实力和水平。

  3、完善知识产权制度,以法制保创新。知识产权制度是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的法律保证,只有加强保护知识产权,才能切实保障技术创新成果不受侵犯,从而激励发明创造,有效配置技术创新资源,促使新技术商品化和市场化。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健全保护体系;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加强从事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力量;进一步强化全民的知识产权意识,引导企业提高运用、管理知识产权的能力,促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作者分别为工程政治经济学课题组主要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工程政治经济学课题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创新:中国和平发展的内在要求

  杨雪冬

  胡锦涛同志提出,到2020年要使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并指出,“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综合分析国际形势和国内发展阶段提出的重大指导方针,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正确选择。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和平发展的内在要求。

  首先,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调整产业结构是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然而,至今我国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困扰,产品长期处于世界制造业的低端,资源、能源耗费严重,环境代价高昂。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大力推动自主创新,通过技术升级换代,来改变经济增长大量消耗资源、能耗、牺牲环境的状态,实现可持续增长,使我国从“世界制造大国”向“世界创造大国”转变。

  其次,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加快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从而在实质上提高国家竞争力。长期以来,我们通过大规模的技术引进以及“以市场换技术”等方式,在许多领域快速与国际接轨,但也造成了在技术、产品、市场等诸多方面对外依赖程度较高的弊端。在WTO规则下,知识产权、技术贸易壁垒和反倾销,已成为我国众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面临的重大障碍。更重要的是,引进技术不等于引进技术创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使许多企业陷入受制于人的被动境地。我们应当立足于自主创新,加大技术供给能力的培养,在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创造性努力逐步解决所面临的核心技术问题。

  第三,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充分发挥多元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科研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以维护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相关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以及科技创新主体的日益多元化、创新方式的日趋多样化,国家不再是唯一的创新主体,创新方式、创新项目也不再完全由国家计划来控制。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各类中介组织以及个人,都获得了进行自主创新的空间,而国家的角色和职能则转化为为创新创造有利的环境,为保护和鼓励创新主体提供规则,引导创新方向以及通过重点投资推动重大项目、核心技术的攻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根本目标,应该是推动社会创新、企业创新、科研机构创新,从而建成创新型社会,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

  第四,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提高和巩固我国的国际地位、增强国家的自主能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全球化时代,一国的国际地位是“硬权力”与“软权力”相结合的共同结果。由于我国在市场、技术、产品等许多方面对外依存度高,核心技术掌握得不够,我国的国际地位仍然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支持我国国际地位的应不单单是国家人口规模、经济增长速度等“硬权力”因素,还要有技术、人才、制度以及它们所反映的文化、价值等“软权力”因素。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在巩固现有“硬权力”因素的同时,发展和加强“软权力”因素,为提升和巩固国家的国际地位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系中央编译局当代所副研究员)

  

  创新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陈瑜

  科技创新包括自然科学的创新和社会科学的创新,它们在实践中也分别转化为具体的技术创新成果、应用的方式和模式创新。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研发新产品等作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创新固然十分重要,机制体制、管理模式、经济增长方式的创新等社会科学方面的创新也应包含在内。两方面的成果,共同构成了广义的“科技创新”。

  以往在偏重自然科学创新的情况下,科技创新常常被视为研发新技术、研发新产品、提高生产率、提高投入产出比。事实上,社会科学的创新成果,作为人类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质的飞跃,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社会科学的进步和创新,使我们能够获得更加优越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充分发挥科技成果的优良的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科学的创新成果又是自然科学创新成果应用的背景和舞台。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只有生产资本。由于长期依靠生产资本这一单一要素发展经济,资本短缺、创新乏力、消费萎缩等问题在社会发展中经常出现,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近年来,知识资本的作用开始受到人们重视。人们认识到,新的科学技术即人类知识的结晶,对所创造的财富起着重大作用。也就是说,除生产资本以外,还有一种形式的资本,即人类的知识结晶——高新技术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知识资本起到一种点石成金的作用,它可以几倍、十几倍地扩大现有生产资本的实力,推动地区和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创造更大量的财富。

  自然科学的创新表现为新产品的研发、新的科技成果、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社会科学的创新,则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科学创新过程就是知识资本形成的过程,它改变了单一生产资本推动经济发展的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然科学创新和社会科学创新相结合,才能实现生产资本和知识资本联动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

  事实上,人们通过对市场经济发展史的研究,尤其是对最近两百年的市场经济的研究,也逐渐认识到完整的市场经济应包括货币资本、知识资本和消费资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三种资本在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是一种资本在推动经济发展。

  在这一新的市场经济理论框架下,市场经济的增长方式需要从单一的形式转化为多种增长方式,即货币资本和知识资本相结合的增长方式,以及“消费资本导向、知识资本创新、货币资本推动”三种资本融合、三种资本联动的经济增长方式。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运用新的市场经济理论,尤其应当用自主创新的经济理论,作为规划今后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作者系北京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世界新经济研究院院长)

  

  政府改革与创新型国家建设

  林尚立

  当前,基于改革和发展的积累,我国开始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内在逻辑,决定了政府改革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内涵。

  在学习中实现制度与科技的再创造

  中国的改革开放,本质上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当前大多数干部还要着重抓紧三个方面的学习:一个是学经济学,一个是学科学技术,一个是学管理。从实践中学,从书本上学,从自己和人家的经验教训中学。”这种学习主要通过借鉴、引进和消化国外文明成果的方式展开。

  对于后发现代化国家来说,这种学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制度学习;二是科技学习。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制度与科技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前者是根本,后者是关键。但在战略实施的具体过程中,制度变革是整个战略的逻辑起点。所以,我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议程就是制度学习。

  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上述成果,并有效地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从一开始就反对将制度学习的过程,变成制度照搬照套的过程。实践表明,这种制度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制度创造的过程。由于学习和创新的有机结合,使得改革开放中的制度建构,在面向世界的同时,也能立足中国,不仅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且使中国以自己的特色和力量,全面融入世界文明体系,成为全球社会的重要力量。

  在现代文明体制下,任何国家的发展都有赖于三大力量的推动,即人的发展、制度创新与科技进步。当制度的学习和创新使这三大力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结构,并建构起现代化发展所需要的国家体系之后,中国社会发展的议程,自然地就需要从制度学习议程进入到科技创新议程。

  政府改革是制度建立和科技创新的关键

  当一个国家在制度上形成了现代化发展的可能后,其在科学技术发展上的水平与能力,就成为决定整个国家现代化发展前途的关键。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强烈的内在需求,也对制度创新有着强烈的内在需求。因为,只有通过有效、合理的制度安排,科学技术的发展才能获得有效的激发和保护,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才能找到有效的制度路径。

  在以政府推动的后发现代化国家,政府对制度改革与创新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这就意味着制度改革与创新的关键在于政府自身的改革与完善。要使创新成为发展的灵魂,关键在制度;要使制度成为创新的动力,则关键在政府的自我变革与发展。可见,创新型国家建设应该从政府改革开始。

  政府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主题,它随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每一次跃进而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立,要求政府从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社会的发育以及社会发展战略目标的确立,要求政府从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现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国家创新体系战略的确立,则要求政府从利益整合型的政府发展为资源整合型的政府。

  为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政府改革必须将建设有限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以及资源整合型的政府有机统一起来,其切入口不是政府权力结构,也不是政府职能的变革,而是政府治理的制度创新,即通过对整体制度安排的创新,带动政府与市场、社会权力与职能关系的变化,带来政府自身运行方式的变化。

  (作者系复旦大学教授)

  

  形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良好环境

  周绍森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创新型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源泉,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优化育人环境

  1、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育首先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学校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促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培养创新意识,参与创新活动,激发创新潜能;坚持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导,鼓励教师潜心研究、严谨治学、敢于创新、求真务实,形成师生教学相长、积极探索、共谋创新的生动局面。

  2、改革教育模式。创新型人才应具有高尚的人生理想、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具有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和敏锐的专业洞察力,具有强烈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

  3、创新教育制度。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出发,创新教育制度,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教育制度保障。创新组织模式,创新学科组织结构和科研组织模式,建立有利于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科研体制;改革教学评价制度,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改革考试制度。

  4、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要加快建立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的终身教育体系,使各层次人才不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建立终身教育的制度保障,大力开展继续教育。

  优化创业环境

  1、积极搭建各类创新创业平台,为创新型科技人才施展才干创造条件。以各级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大产业攻关项目、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为依托,培养创新人才;为留学人才提供用武之地,积极推进回国人才与现有人才的互相合作,形成创新团队;构建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人才流动机制,形成开放、流动、合理、有序的人才流通渠道。

  2、构建团结和谐的组织机制,为各类人才创新创业营造宽松、自由、公正、和谐的组织环境。大力促进学术界的开放交流和不同学科、学术观点之间的交融撞击,培育宽松的学术氛围;坚持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培育人才,为优秀人才特别是年轻的创新型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机会;建立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机制;建立健全鼓励人才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

  3、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坚决破除束缚人才成长和限制人才充分发挥作用的做法和体制,形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物质保障和法律保障。

  优化社会环境

  1、营造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破除因循守旧、随遇而安的陈旧观念,培养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创新精神;破除崇拜权威、迷信书本的传统思想,造就宽容失败、鼓励争鸣的创新氛围;破除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绪和商业化炒作,加强荣辱观和道德观建设;破除故步自封、安于现状的落后思想,培养勤于交流、勇于开拓的开放意识。

  2、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大力加强科学荣辱观教育,使整个社会形成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良好风尚;广为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大力加强科学普及宣传教育工作。

  (作者系南昌大学原党委书记、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自主创新推进航天事业跨越发展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立足自主创新、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既是航天科技工业的本质要求,也是实现我国航天事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着力攻克核心技术,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

  充分利用技术积累为载人航天自主创新夯实基础。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制是建立在我国航天事业40多年技术发展的基础上的。正是有了像在运载火箭、返回式卫星等关键领域的技术作基础,我们才有可能只进行4次无人飞船试验,就实现了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经过两年努力,又实现了神舟六号的多人多天飞行。

  着力攻克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飞船研制技术、高可靠运载火箭技术等核心技术,都是国际宇航界公认的难题。要用中国的运载火箭和载人飞船把中国的航天员送上太空,就必须突破道道难关,扎扎实实地进行原始创新。

  努力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集成创新之路。载人航天工程是庞大的系统工程,仅与我们飞船火箭两大系统直接协作配套的企业、研究所、高等院校等就近200家,我们依靠集成创新,实现各单位和各环节的协同和集成,形成完成载人航天任务的强大合力。

  实施系统工程管理,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

  确保系统优化和整体优化。载人航天工程各系统及其各分系统、子系统的设计必须以全局最优为准则。承担载人航天工程有关系统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配套协作任务的单位遍布全国各地,涉及众多行业、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周密协调的计划管理能够对工程进行有效控制,以确保局部服从全局。

  确保计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载人航天的探索性决定了其研制生产必然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因此,计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计划运筹中必须进行风险分析和控制,有预见性,留有余地,要在动态评估的基础上,及时进行适应性调整。计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则依靠执行力度来加以保证。

  确保质量第一、安全至上。我们一方面狠抓产品研制生产质量,坚决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和零缺陷管理,对研制生产试验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严格的技术归零和管理归零;另一方面,全面开展质量文化建设,营造质量文化氛围,不断把技术和管理上成熟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并固化、上升为标准,推进质量行为规范体系建设。

  培养创新型人才,打造创新人才队伍

  坚持通过载人航天工程培养造就人才。我们坚持载人航天工程与“核心人才工程”协调发展,通过载人航天工程大胆选拔使用有强烈责任感、事业心、有潜力的优秀青年人才。为了做好新老交替,还打破常规,按照先进后出的办法,延缓老专家退休时间,超常规增设副总指挥、副总师,实行“传帮带”。

  坚持以载人航天精神塑造队伍灵魂。载人航天精神,是“两弹一星”精神在新时期的发扬光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我们坚持用载人航天精神教育、鼓舞全体员工,用载人航天精神塑造队伍灵魂。

  坚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作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13年来,我们坚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保证作用,在加强人才培养、做好技术接班的同时,通过深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域。

  在自主创新中领先世界同行

  上海振华港机(集团)公司

  自主创新是振华港机公司14年高速发展,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关键所在。我们的发展经验,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以企业为主体落实自主创新。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指出,企业是市场竞争的主体,也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依靠什么求生存、求发展?依靠什么来战胜对手?除了产品的质量、价格、售后服务,还要有永不停息的自主创新。

  企业是自主创新的投资者、推动者,又是受益者。我们生产的轮胎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在全世界至少有30家对手,但由于我们的产品掌握了10项自主创新技术,如轮胎气压显示、可节能30%的新驱动系统、可大大提高轮胎寿命的顶升转向装置,以及其他我有人无的技术等。这一产品受到了市场的信任,一举拿到了70%以上的销售份额。

  二、重视企业创新文化和自强意识。人和企业均要有一种精神。崇高的精神,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1992年公司成立伊始,我们就提出了“世界上凡是有集装箱作业的港口,就应有中国生产的集装箱机械在作业”的口号,并且在这个崇高、有凝聚力的口号下建设我们的企业文化。

  事实也表明,我们的员工在困难面前能够做到奋不顾身,在挑战面前能够不怕苦,不畏难,做到以一顶十。这其中,关键在于“振华”的企业文化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实现民族复兴使命感产生了巨大力量,支持人们去克服困难、为国争光。

  三、建立和完善自主创新人才战略。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灵魂,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我们在人才战略上的具体做法是:

  1、重学历,但不唯学历。“振华”的创新队伍有两类人才,一是科班出身的知识分子,另一类是有热情、想得出、做得到、有动手能力但无学历的“行伍出身”同志。前者有理论、能探索、能设计、能绘图纸;后者有经验,心中有数。两者的结合就是成果。

  2、退休不按年龄划线。在企业中,只要身体好、有本领、有需要的老同志,不按年龄退休,一律留用。我们还招聘有专长、已退休但愿意发挥余热的老同志,以此来填补我公司在焊接、工艺等方面的不足。

  3、招收一些中等学历人员组成技术梯队。我们也招收中等学历的中专生,他们要做的主要是帮工程师们把事务性工作承担起来,这样实际上就“解放”了生产力,让技术人员能更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开发工作。

  4、关心并照顾好知识分子。注意在分配上、福利上向知识分子倾斜,对他们尊重关怀。我们还为白领阶层人员提供无息的购住房贷款、购汽车贷款,以及辅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5、把企业办成一所大学校,既要出产品,也要出人才。我们曾办了四期业余硕士班、一期网上博士班,并鼓励职工参加业余学习。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