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且看朱镕基如何“举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3日12:00 光明网
于景宁

  20世纪80年代,时为上海工业大学资深教授的徐匡迪应邀去世界著名的兰赛尔公司工作,瑞典方面为了吸引工作出色、贡献突出的徐匡迪留任,开出了高得惊人的薪金和其他优惠条件,但许不为所动,仍选择回国效力。当时,朱镕基在上海担任领导工作,他非常欣赏徐匡迪的爱国情结,在1990年率上海市政府代表出访欧洲六国时,带上了当时已担任市高教局长的徐匡迪。在访问过程中,徐匡迪处处表现出一位专家领导的杰出才华,对经济问题尤其在行,不仅使外方十分佩服,同时也使朱镕基大加赞赏。在回国的飞机上,朱镕基就

有些按捺不住自己发现人才的欣喜,对徐匡迪说:“真没想到,你这位技术精英竟然对经济如此在行,看来仅仅让你管教育实在是有些不合适了。依你的才干,到计委工作比较合适。”回来后朱就把他推荐给了江泽民同志。后来,徐真的当上了上海市的计委主任。

  我们看朱镕基的“举才”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他在举荐人才时,首先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德行,尤其注重一个人在名利面前的表现、在个人利益和国家需要之间的抉择。徐匡迪不为国外给予的丰厚收入和优厚待遇所动,而是一心想着祖国的振兴,毅然决然地返回祖国效力,朱镕基欣赏的正是这种不事张扬、不做表白而是用行动表现出来的爱国情结和奉献精神。

  二是他的“举才”特别看重一个人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来的才干、水平和能力,徐匡迪在随朱镕基出访中谈到经济问题时,“不仅能从具体的微观科技入手,而且可以宏观地把握整体国民经济的规划及目标”,正是他这种出类拔萃的才能和对经济问题的真知灼见,使朱镕基由起初对他的“非常欣赏”发展到“大加赞赏”。

  三是知人善任,有知人之明,知道被自己欣赏和赞赏的人做什么工作最合适,安排在哪个位置上最能发挥作用,而不是简单地为了使用而使用,为了安排而安排,为了提拔而提拔。朱从徐表现出的才干和水平中认识到,让这样一个难得的经济专家做高教局长难以充分发挥和释放出他的特长和潜能,所以推荐他去做更为适于发挥自身才干的市计委主任的工作。

  四是心底无私,唯才是举,朱在举荐人才上的另一大特点就是,只要发现你确是难得的人才,适合主管某一方面的工作,有利于事业的发展,就会毫不拖延地积极地向负责党的工作的领导推荐,以使人才能尽早地得以合理的使用。他在率领徐匡迪出国访问时发现了徐这个人才之后,未作任何耽搁,回国后就向江泽民同志做了推荐。朱为了事业确实是思贤若渴,求贤若渴,一旦发现人才,就恨不得立刻能使其得以重用。

  我们从朱镕基的“举才”的几个特点可以看出,他的“举才”,心中想的只是事业,丝毫没有事业之外的东西。时下有不少领导,出国考察时也愿意象朱总理那样带几个他欣赏的人,不过他们看重的并不是这些人的品德,而是这些地方上的大款口袋中的“票子”,所以率其同行,是为了用其为自己的国外消费“埋单”。我们有一些领导也深知自己的属下有些人确实有才干,但是他们哪能象朱总理那样谁德才兼备就无私地推荐谁呢?此辈手中的“官帽子”是要等着卖出一个好价钱的,不把厚厚的钞票“顶”上去,哪能轻易地出手呢?及至得了“好处”,也就不管你是否合不合适担任某职,胡乱地给你安排一个位置、还你一个人情就是了。说穿了,此辈“举才”、用人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见“钱”眼开,他们哪会象朱总理那样总是反复斟酌你适合做什么呢?

  现在一些地方领导在“举才”上除了笔者所说的见“钱”眼开之外,较为普遍的就是太多的着眼于自己的“山头”和“帮派”,他们不是象朱总理那样唯才是举、唯贤是举,而是过多地考虑意欲举荐的人是不是自己“圈子”里的人,是不是自己的嫡系和亲信,将来在“班子”里自己的人能不能占多数。以如此尺度“举才”,毫无疑问,一些真正德才兼备的人才就会肯定遭到排斥和淘汰。

  所以,为了使更多的人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尽管朱总理已经走下“庙堂之高”,但是今天我们看看他在位时的“举才”之举,学学他的“举才”之道,对我们时下身居大大小小“官位”的各级领导来说,想必还是大为有益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