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如果学“老三篇”是荒唐那么“拜”孔子算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3日12:00 光明网
姜伯静

  近来我发现一个规律,凡是提到改革开放之前的思想,我们很多同胞必定加以批判来显示自己的“激进”;只要涉及到建国之前的文化,我们大多数人一定要用黄绸子把它“裱”起来供到香案上来表示自己对古代文化的“尊崇”。比如最近在对某小学学“老三篇”的争论之中,很多人说这是一场“闹剧”(新华网6月16日)。而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越来越多的“拜”孔子、读古经的现象却得到广泛的支持。

  其实这很不正常,所有的一切都是历史的“遗产”,都有其合理的宝贵的一面,也肯定有其必然的缺憾,而我们却非得要“厚古薄今”,似乎有些不通情理。

  我没有经历过那个“红色”的年代,更没有读过“老三篇”,它对于我还有很多我的同龄人来说只是一个历史概念,与四书五经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在距离上有远有近罢了,所以我们对它们没有意识形态方面的“歧视”。“老人”们没有必要跟我们讲“红宝书”的故事,因为孔子“流行”的古代说不定人手也有一本儒家经典,我们应该用一种“平等”“公正”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我们允许学校里“拜”孔子,不反对学生“诵”古经,是因为我们需要其中的文化思想精髓,是因为我们不想让下一代丢失我们美好的传统。我们是在利用古老文化中对我们有益处的一面,而并非是想“复古”,也不是恢复封建伦理道德。所以这种做法有其合理的一面。

  而组织学生学“老三篇”,也并非让孩子们学坏,其目的也是让学生有一个思想道德上的标杆,学习一下老传统。至于手拿红缨枪,在我看来与“拜”孔子时穿“长袍马褂”差不多少,一个道具而已。这种做法也有情可原。

  从教育目的上看二者一致,都是为了爱国,只不过有些“殊途同归”,但受到的待遇却“天上地下”。一个是对古代文化传统的继承,一个却是作秀“闹剧“。

  如果说是作秀,二者都有“做”的成份,但长袍马褂似乎并不比红缨枪差。如果说做法“偏激”,二者都不是很正常。但如果说学“老三篇”是闹剧,那么“拜”孔子算什么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