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不求“同步”但求“同向”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4日06:00 光明网
严雨龙

  三杯两盏之后,就等着面前的这位乡下来的亲戚发牢骚,这是惯例了。亲戚家这些年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可以说比我这工作的人还强,有空就到城里来转悠。每次几杯酒下去,就开始不是骂如今的干部怎么的乱来,就是说现在社会风气如何的不行。好在他也只是骂骂咧咧,说完走人。这次倒使我大感意外。非但没慷慨激昂,还不无谦虚地请教新农村建设,还有什么上合组织到底怎么回事?一了解,原来是乡里的“民情沟通日”快到了,以往他的那些“高论”总让人见笑,这回听说县里领导也要来参与,怎么地也要提高下“水平”

  乡亲的提高“水平”,使我惊讶,也令人深思。

  看过报道,那“民情沟通日”无非是干部群众,定期坐到一快,说好听点是“务虚”,直白说就是聊家常,甚至就是个牢骚“峰会”。没想到还有这等效果。看来“家常话”不平常。“民情沟通”虽然不是办实事,但确实解决了一个实际问题——舆论场得以较好的对接和沟通,把上面的政事舆论与老百姓的家常舆论,进行有效的连接对流,使民意和政策得到畅通。

  现在基层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日趋丰富,但是在一些地方确实也存在不少的牢骚怪话。真要认真深入追究,也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事实,多半只是道听途说、空发议论,而且这种不着边际的言论,在基层群众当中还比较有市场。不少人一闲下来,几个人凑一起,常常就要“好发”一通,久而久之形成了一股民间舆论。这个舆论,也往往起到对主流舆论的消解作用,有些还出现反面解读,使主流发挥不了主导力。上面重视和加强某项工作,到了“民间舆论”那里却成了做做样子;加大农村工作、重视农民工,一碰上某些具体的事,就会出现“得理”不让人,公婆都有理,明明是工作的事就变得如“家务事”似的扯不清。

  “民情沟通日”的做法,与我们一般的正面的单向的教育引导,所不同的是群众有个说话的地方、倾诉的对象、明理的机制。好在家常式,无主题自由参与随意发言,可以在村办公点,可以田间地头,可以街头巷尾;重在平等众说,干部也不过一人之言一家之说,不搞强势主导,是个言论的“农贸集市”、“墟日”;还贵在不求“同步”但求“同向”,一起说慢慢地说到一起去。

  在利益多样、价值多元的新形势下,民情沟通的做法,不失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好举措。当然,正面单向的教育引导是必要的,多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基层工作,说与做同样重要,是统一认识,凝聚力量的重要途径。“说”关键在于怎么说,说并不意味着就是开会作报告,也不是下去就以我为主式的“宣传指导指示”。回来再坐在机关说民意。要善于到群众中,多走走,客串式与群众一起说,拉拉家常“闲话”聊聊心思,不要无事不登农家门,有事硬“统一”。

  闲话不闲,大水过面,细雨湿地。舆论场的对接就是要达到上下认同。认同其实更在于思想认识上的同向,而不是非得同步。同向了自然就会自觉地设法自我提高水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