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双城记 广州—哥德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4日06:05 大洋网-广州日报

  

双城记广州—哥德堡
广州十三行(约1780年)
双城记广州—哥德堡
柯林·坎贝尔肖像
双城记广州—哥德堡
一位老者在观看十三行的铜塑
双城记广州—哥德堡
第一位在中国的瑞典总领事
双城记广州—哥德堡
瑞典驻广州总领事司马武先生撰文 金 叶

  摄影 倪黎祥

  船长日记

  二百多年的时光匆匆而过,多亏了“腓特烈国王号”有一位喜欢记日记的船长柯林·坎贝尔,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有机会知道当年瑞典人如何在广州做生意的细节。作为亚洲市场上的新面孔,打开这最初的局面,真的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

  在离开哥德堡之后,瑞典的船只一般先前往西班牙港口加的斯,为的是获取从美洲贩运而来的白银——这是在中国备受欢迎的货物——不过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差事,因为很多国家的商船都聚集于此,谁尽快购入白银,谁就可以尽快启程前往亚洲。在帆船时代,“时间就是金钱”是同样适用的准则。“腓特烈国王号”于1732年3月28日在加的斯港下锚,4月17日就启程离开,已经属于动作相当迅速的一艘商船了。

  离开加的斯之后,“腓特烈国王”号前往加那利群岛,然后就航行在茫茫的大西洋上了。9月6日,“腓特烈国王号”驶往伶仃岛,目的地广州此时已是近在咫尺。两天后,坎贝尔终于可以踏上广州的土地了。不过,在船只靠近珠江口的时候,他命令船员悬挂起英国国旗,因为他觉得这是中国人更熟悉的旗帜。而在广州的人们,此时只是知道有一艘欧洲船就要进入港口,可是对于船上究竟是些什么人,却是一无所知,到广州做客的第一艘瑞典商船,它的出场就是如此的神秘而富有戏剧性。

  将船上的人员安置好之后,坎贝尔开始履行他作为“大班”的职责了。那就是要与中国的“行商”签订买卖合同,而在广州本地寻找合作的行商成为第一要务。坎贝尔深知为日后长久的贸易打下良好基础的必要性,在他的日记里我们可以看到,他最终是向超过10个行商订购了货物,这显然是为日后选择较稳定可靠的贸易伙伴做准备。“腓特烈国王号”最终在广州逗留了超过4个月的时间,采购的货品包括151箱和1801捆瓷器、共计499061件;红、绿茶共2183箱,另有100件半箱装、6件小箱装、23件篮装、46件筒装以及422件罐装或者盒装茶叶,丝织品23355件,棉织品633件。此外,还有青漆家具、白铜、珍珠母、人参、墙纸、朱砂、桌布、纽扣、藤索等杂货。

  1733年1月16日,“腓特烈国王号”从广州返航。据坎贝尔说,他的船只是这个贸易季度里第一艘返航的欧洲船只。他本来指望“腓特烈国王号”能早日返回欧洲,占有销售中国货物的先机。可是没有想到,荷兰人在巽他海峡扣留了“腓特烈国王号”,船只被迫在巴达维亚滞留了40天之久。这一年的9月7日,它终于完成了首次往返于瑞典与中国之间的航行,回到了哥德堡。

  潘启:瑞典商人眼中的NO.1

  说到中瑞贸易,有个中国人的名字不得不提,他就是当年广州四大豪商巨富之一的潘振承。他于乾隆年间在广州开办“同文行”,是当年瑞典商人在广州最重要的合作伙伴。

  潘振承,又名启,外国人都喜欢尊敬地称呼他为“潘启官”。“可以想象,当年同文行与瑞典东印度公司的关系是非常之友好的,因为直到今天,瑞典的哥德堡博物馆仍藏有潘启的玻璃画像——是当年潘启自己送给该公司董事尼科拉斯·萨文格瑞作为礼物的——这也是双方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吧!”

  潘刚儿是潘振承的第八代后人,他对祖先那段海上贸易历史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他喜欢用“世界大商人”来形容潘启留给他的感受。

  “当年,潘启的贸易区域遍及当时对华贸易的西欧所有国家,以及小吕宋等东南亚国家,除了与英国东印度公司有长期合作外,与其他欧美商人都有良好的贸易伙伴关系。”在那个初开国门的年代,不知道需要具有怎样开阔的眼光和博大的气魄,才有勇气将如此广大的“天下”纳入到自己的视野中呢?潘刚儿告诉记者,资料表明,潘启有在瑞典投资公司的记录。美国教授穆素洁(Susheta Mazumdar)博士在自己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潘启参与建立国际贸易网络,投资到瑞典东印度公司。现存瑞典的档案中保存有潘启的商贸记录。还有著述认为潘启曾到过瑞典。“潘启是否真的到过瑞典,我没有办法考证,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潘启名下的同文行同瑞典的商贸交往是非常密切的。虽然总的来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的贸易总量最大,是潘启最重要的商业伙伴,可是对于瑞典商人来说,潘启却是当之无愧的 ‘NO.1’,是他们最重要的、也是最信任的行商。”

  为什么祖辈可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功?个中原因,潘刚儿有自己的思考。他说,从表面上看,潘启之所以能够成为广东洋商首富,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他特别积极地参与了当时还是一项新鲜事物的“全球化贸易”,并从进出口贸易差价赚取和积累高额商业利润。但是从更深刻的层次来探讨,我们会发现,是潘启以信为本、以诚相待的经营理念,让他赢得了人心,从而赢得了市场。

  潘刚儿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为了维护同文行的经营信用,哪怕是已经运到欧洲的茶叶,如果发现质量不合格,甚至是在运输过程中出现腐烂,潘启都会无一例外地进行退赔。“如此的胆识,在当时的广州乃至世界上都极为罕见。”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董事部退回1781年运去英国的质量差的1402箱武夷茶时,潘启就如数进行赔偿。潘启树立了广州的行商向外商退赔质量差茶叶的先例,表面上,商品的退赔使他在经济上蒙受损失,却保住了商号的信誉,自己成了赢家,也带动其他行商效法。除了退赔,潘启还准许给外商赊购适量货物来显示他的诚信。因为重承诺、诚实经商,英国东印度公司职员曾经称他为 “实可称为当时行商中最有信用之唯一人物”。

  在信用可靠的前提下,外商常是乐意给予潘启订购商品的预付款。1772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管委会给潘启的生丝预付款银12.5万两;1774年底,生丝预付款银24万两;1780年,又预付给潘启白银60.15万两。同文行欠外国商人款也仅是贸易过程的来往结算账,而不是拖欠的坏账,同文行有充足资金运转。在潘启经商期间,由于“商欠”而致破产的有黎光华、倪宏文、颜时瑛、张天球、蔡昭复等五家洋商。据《粤海关志》记载,倪宏文、颜时瑛、张天球等由于无法偿还外债而送伊犁当差,而同文行商贸却可以在逆流中蒸蒸日上。

  除了重视一个“信”字,潘启在经商过程中还十分注意运用市场游戏规则。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重视连接国际商业关系网络,经过优选,从长远眼光选择执掌18世纪贸易霸权牛耳、航运比较发达的英国和瑞典作为主要贸易伙伴,这两国对中国商品需求量大,商人的支付能力也较强。同文行与英国和瑞典商人保持持续长久和稳定贸易的关系。例如,在1785年,中国茶叶出口共232030担,出口英国为154964担,出口瑞典为46593担,当年,在对华贸易各国中,中国与英、瑞茶叶贸易数量分别占一、二位。由此确立了同文行对外贸易额始终保持为同行之首。而在价格方面,同文行根据市场供求的变化,采取优质优价、按存货定价、平衡价格、讨价还价、薄利多销等原则精明定价,在定价方面占有主动,兼且该行销售的茶叶质优、货足,因而卖得好价钱。乾隆三十年(1865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职员记载:

  “启官今年和我们进行茶叶的交易非常的少;他甚至不肯将优质的四级贡熙茶售给公司;这是我们从1762年以每担60两或55两向他购买的,他的理由是,他把它售给各船的船长,每担可得银65两或60两。”

  另一例子也可见到潘启等洋商办事果断、灵活。乾隆四十至四十一年(1775~1776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职员有以下记录:

  “这时我们见到一种新现象,……即我们已经发现高级商人,他们善于经营,坚持要获得好的价钱,但当价钱已达到极限时,他们立即让步,尊重他们的对手大班,而大班亦尊重他们。从这个时期起,双方不断冲突,但在整个过程又是亲密的朋友。”潘刚儿说,他觉得,潘启具有锐利的目光,缜密的思维,大胆的决策和灵活的应变能力,善于吸纳西方商业文化,为他对传统的商业思维方法带来了一些变革思想。表现为重视实际,开放意识强,勇于探索。‘勤奋、严谨、务实、开放、包容、进取’,这12个字,应该就是潘启之所以为潘启,获得巨大成功的基础了。”

  也正因此,东印度公司职员会在潘启逝世后,给他下了如此的评语:

  “他确实是一位有大才干的人,非常善于处事,但当他自己的利益或安全受到动摇而陷于困难时,他终究有能力将其消除。”

  第二个黄金时代

  总领事的故事

  司马武是瑞典驻广州总领事。他很热爱中国,否则他不会给自己起一个地道的中国名字,而且还娶了一位美丽的中国妻子。提到正在路上:一天比一天更接近广州的“哥德堡号”,他高兴地对记者说,他相信,这是一个象征,中瑞两国的商贸往来即将进入第二个黄金时代。

  而那第一个黄金时代,司马武指的就是那海上丝绸之路闪闪发光的18世纪。“那实在是给瑞典的商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东方精美的瓷器、神奇的茶叶,从广州登上古老的帆船,一路乘风破浪,最终抵达彼岸的欧洲大陆,而瑞典商人再将这些来自东方的精美器具、食品销售到欧洲大陆的其他国家。”

  在这些商品当中,茶叶是最受欢迎的。这种“神奇的叶子”是当时欧洲最为时尚的饮料。因此这也成为瑞典东印度公司从广州出口的最主要的商品。茶叶行销欧洲,不仅让东印度公司大发其财,而且还在社会文化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一开始对这种饮料的质疑,到每天午后就自家烘烤的糕点,品茗下午茶,欧洲人不仅是接受、甚至是有点儿狂热地爱上了这种滋味独特的饮料。

  还有瓷器。司马武告诉记者,从某种程度上说,瓷器在瑞典与广州的贸易中备受欢迎,与茶叶在欧洲的地位息息相关。品茶,茶具自然不可缺少,而且在18世纪,欧洲兴起了一股推崇中国文化的潮流,具有中国特色的物品在欧洲各国都十分受欢迎。陈设在厅堂内的花瓶、瓷碟、用餐时的餐具、品茶时的茶具……这些都以来自中国的瓷器为上品,瑞典人非常乐于采购这些具有中国风情的物品。

  随着瓷器的传入,中国人用餐时的礼仪也逐渐被瑞典人所接受,并且一度在上流社会风行。“在18世纪,瑞典人就已经对广州、对中国文化有了超出一般的兴趣,二百多年过去了,这种兴趣没有减弱,反而变得越来越浓烈了。”司马武笑着说。

  梦想成真的航行

  也许就是基于这种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充满想象力而又热爱航海的瑞典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重建一艘一百多年前的充满传奇色彩的古船,重走一遍当年那条充满崎岖和激情的海上丝绸之路。这条船的名字,还叫“哥德堡号”。

  司马武还记得,他最早一次航海在28岁左右,而他们的船长就是他哥哥,这个哥哥的本事可不小,因为他连游艇都是自己建的。“航海应该可以算是瑞典人的传统吧!我们的国王今年已经60岁,他曾在海军服役,是一位海军上将,当然,他特别地喜欢航海。从哥德堡号的重建至航行,他一直支持并且融入这个项目中,他一直盼着船到中国的这一天。而事实上,在7月18日那一天,他将见证这个伟大的时刻。”

  “我相信,“哥德堡号”的重新造访,是一个象征,象征着中瑞贸易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黄金时代。今年上半年的广交会,瑞典共有30家企业参加,是历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而我们也看到,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选择在瑞典设立自己的研发中心,而目前珠三角地区的瑞典企业已经有70多家了。两百多年前,中瑞两国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共同缔造了一个商贸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它是如此美好的一段记忆,不涉及经济侵略、不涉及鸦片贸易,这是因为我们双方始终以平等、而且是互相尊重的态度对待彼此。只要我们坚持这样的立场,第二个更加辉煌的‘黄金时代’就会出现在我们面前。我绝对相信,我们在今后还会开展更多的商贸交流、文化交流。”

  7月18日就要到来了 。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