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团省委省文联召开丛飞先进事迹座谈会 “纯洁的灵魂不会消逝”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4日09:35 南方日报

  本报讯(实习生/李培)昨日,广东省文联召开学习丛飞先进事迹座谈会。省文联号召全省文艺工作者要以“丛飞精神”为榜样,坚持德艺双馨,为推动文化大省建设、发展先进文化作出贡献。

  座谈会上,广东文艺界近20名代表满怀深情地发表了对丛飞事迹的学习体会。会场上,两度响起了由丛飞作词的歌曲《我的爸和妈》,歌曲中的悲怆和热情,再次传递了丛飞

对父母、对社会那份深沉的感恩。

  学习丛飞“拥有一个纯洁的灵魂”

  省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陈中秋认为:丛飞的出现,为文艺工作者们树立了一个楷模。他号召,在价值观多元多变的时代,文艺工作者们要带头践行“丛飞精神”,要坚持文艺工作的正确导向,发展先进文化;要坚持德艺双馨,淡薄名利,为服务人民而创作。

  省文联主席、党组成员刘斯奋也指出,当前确实有一些人,包括文艺界的一些人,被物质和金钱的追求弄昏了头,奉献精神变得越来越淡薄。然而,丛飞以他毫无保留的奉献精神给出了一个“人生应该追求什么”的响亮答案。

  学习丛飞“责任、激情和爱”

  省剧协主席、广州粤剧团团长倪惠英说:“责任和生命相伴、尽职尽责,成就了丛飞完美的一生。于是我们更加明白了,生活的真谛在于能够给予社会和人类同胞多少,要从艺就要首先学会做人。”

  省美协主席许钦松倡导广东美术界学习丛飞的奉献精神,能够有更多的画家为希望工程、教育基金、扶困助残等做善事。

  省音协副主席、广州交响乐团国家一级演员崔峥嵘动情地说:“‘责任、激情、爱’是丛飞的座右铭,作为一名文化传播者,艺术家要用激情为更多有需要的人奉献上自己的真诚和爱。如今,丛飞带着一颗感恩的心走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一颗感恩的心好好活着。”

  又讯(记者/胡键实习生/谢华兴通讯员/王茜)连日来,南粤大地再次掀起了学习丛飞精神的热潮。昨日,来自全省各地优秀青年代表畅所欲言,说出他们内心深处不同的“丛飞”。

  传统美德“重新飞扬”

  省青联委员、省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朱培坤说,丛飞是立体的,“丛飞的成长过程,可以归纳为:张崇—丛飞—‘重飞’。他生活艰苦,却充满对未来的向往。他不但自己助人,更希望所有的人都行动起来,他的精神就是中国民族几千年传统美德的‘重新飞扬’!”

  曾经参加过印度洋海啸志愿救助的省人民医院医生周东,把丛飞比作新时代的雷锋。他感慨地说:“丛飞关爱他人、扶困助弱的道德情操,坚守理想、完善人生目标的价值追求,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思想境界,是一个真正共产党人的无私境界。”

  “丛飞用短暂的人生实现了他所说的:‘我无法选择人生的长度,却可以追求人生的高度。’”在非典时期挺身而出的白衣天使张积慧说,“丛飞同志的事迹让我想起了抗非时期的4位烈士,同在广东这片热土,同在欣欣向荣的和平年代,他们用生命书写了人性的光辉,书写了平凡中的伟大。”

  “纪念丛飞,不能仅仅停留在感动当中。纪念丛飞,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实际行动学习丛飞。”团省委副书记谭君铁如此点评。

  学习丛飞做善良人

  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会副主席林耿东说:“学习丛飞,就是学习一种做人准则,做到诚、信、礼、义,做个现代社会合格的公民,做一个善良的人。”

  第16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广州军区某部士官宗道辉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透支生命做好事,难的是在生命的火花即将熄灭的瞬间仍在做好事,能和丛飞同在一个时代拼搏奋斗,我感到骄傲和自豪。

  “一人飞去万人从,他用舞台构筑的课堂是永不落幕的,他用歌声点燃的希望是永不熄灭的。”广东省实验中学高三毕业生陈嘉健铿锵有力地说,“我要接过丛飞大哥传下的接力棒,要做丛飞身后千万名后继者中的一员。”

  南方论坛·再论丛飞之二

  荣辱观的知与行

  本报评论员

  丛飞的事迹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其中带有共性的地方或曰本质之处,是他做到了知与行的有机统一。

  知与行,属于中国哲学中古老的认识论主题。《左传》中已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的记载,认为“知易行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则提出了与此相对的“知难行易”说。知与行中的知,指认识和知识;行,指行动和行为。我们都知道,明朝的王阳明还提出了“知行合一”。这些争论或曰学说,探讨的大抵都是知与行孰轻孰重、孰先孰后的问题。抛开学术上的意义不谈,知与行的关系,该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其中,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基础。一般来看,只有先知晓事物的当然之则,才能做出合乎的行为,否则,人们的道德实践就变成了一种缺乏理论指导的盲目行为。

  荣辱观历来是中外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今天,在我们的公民道德建设进程中同样不可或缺。社会主义荣辱观被简明扼要地定义为“八荣八耻”,文字并不艰深,道理非常浅白易懂,在问世之前人们也毫不陌生,把这些内容作为新时期的主流价值观以及道德建设的标杆予以着重强调,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八荣八耻”能不能达到预期成效,涉及的实际上就是知与行的有机统一问题。从这一点来看,古人提醒的“非知之艰,行之维艰”并非多余。

  在生活中我们都不难发现,如果要“大家谈”荣辱观,很多人都能说得得头头是道,道理也懂得不少,甚至能够慷慨激昂起来。但是,为什么不少社会现象又都表现出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并不那么旗帜鲜明呢?原因没有别的,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知并不等于能行,并不等于他就愿意用所知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知而不行,应了康熙皇帝说的“知亦空知”。一个人凡事如果都是知归知、行归行的话,那么我们还要说,这种所谓的知其实是假知、是赵括那种纸上谈兵的知,是出于某种目的比如作秀的“知”。

  知是为了更好地行,而只有行才会有果。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问世之后,关键在于如何落到实处,把“知”化为“行”。我们宣传丛飞,正在于他给世人树立了一个知与行统一的榜样,他的事迹看似简单,实际上很难做到。而如何将知与行统一起来,对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很大的考验。

  图:

  4月25日的丛飞追悼会上,一个抱着鲜花的小女孩,她用稚嫩的字体在卡片上写着“丛飞叔叔,一路走好”。

  林苑宁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