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政府要为毕业生求职护航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4日12:00 光明网
郭立场

  大学生求职要花多大成本?虽然很难算清楚,但是要付出较高的经济成本,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中国农业大学对2005届毕业生进行的调查,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联系单位数最少的1个,最多的几百个,平均为11个。用在择业上的花费平均为427元,最多的1万元。(《北方新报》6月18日)

  照常理推断,求职应该是知识和技能的比拼,然而,在求职过程中,制作简历、电

话费、参加招聘会门票,再加上往返路费、食宿费等,以及其它一些预算外的开销,成了毕业生求职博弈的砝码。大学生求职成本日趋走高,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已难以承受求职成本之重。尤其是农村孩子,因缺乏必要的求职成本,想要找个好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求职成本居高不下,就业压力更是有增无减。据了解,因为就业压力增大,许多高校毕业生选择了暂时逃避,相当一批本想就业的毕业生被迫走上继续升学的道路。随着年复一年的扩招,高校的考研率和扩招幅度也在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不找工作,而走上考研之路。遗憾的是,伴随着考研热的持续升温及研究生的大规模扩招,就业压力向研究生悄然逼近。研究生已经不再是稀缺性的社会资源,读研不是解决就业出路的万能药,就业时不再吃香,也很难找到好工作。研究生“风光不再”,“学历越高越好”、“皇帝的女儿不愁嫁”过时了。

  “大学生满地都是”已成事实,当年的“天之骄子”显然已经成为社会弱势群体之一。正如社会的发展轨迹所昭示的,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在中国融入国际社会以后,中国的人才观念正与国际接轨,大学生这个曾经的金字招牌正在失去光泽,大学正逐渐成为培养普通劳动者的基地。

  毕业生就业压力大,求职成本日趋走高,大学生就业难在哪?既有用人制度上的冲突,也有思想观念上的冲突。据报道,尽管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大,但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依然停留在扩招前的状态。如果就业难的实质是“择业难”,如果“无业可就”是因大学毕业生心态出现偏差,尚有补救措施可供付诸实施,可以转变“有业不就”的尴尬。而如果是因社会的用人观念有失偏颇,则难免让高等教育无所适从,更令求学求职的莘莘学子举步维艰。“毕业即失业”非但是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造成的,更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就业心态。

  需要指出的是,大学毕业生找工作虽然已演变为不折不扣的市场行为,但政府在其间的组织作用也不可或缺。为帮助毕业生解决就业问题,社会应当创造有利于就业的有效途径,在大学生与企业之间建立人才信息桥梁。政府也应采取措施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为他们创造一定的社会条件。这就迫切需要我国贴近实际,尽快制定出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政策措施。与此同时,加快经济增长,加强社会服务,尽可能多地新增就业岗位,尽可能大地确保社会公正,因为没有就业岗位增加,没有公正合理的就业环境,对于解决就业难没有任何价值。至于一些用人单位的“吹毛求疵”行为,也应有所改变,毕竟,用人单位是“用人”而非“骄人”,是用人做工作的不是拿人来当摆设的。

  而今,值新一届毕业生离校之际,就业、择业工作也正处于关键阶段,政府及社会尽快采取措施为毕业生就业保驾护航,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权益,显得尤为必要且紧迫。千万不要让“今年工作特难找”定格为历史,更不要让“高校就业遭遇最强寒流”成为年复一年的口头禅,因为这不是我们所希望的,也不是社会所需要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