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疆:“两免一补”后 24岁打工仔重新读中学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4日13:59 新华网

  

新疆:“两免一补”后24岁打工仔重新读中学

  ▲新疆乌鲁木齐县第二中学小学生部的学生在上美术课。(鲍效农摄)

  31岁的巴哈提·古丽,是乌鲁木齐县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哈萨克牧民。40多头羊是她和女儿今年的生计来源。但不同于其他完整而幸福的家庭,两年前因车祸她永远失去了丈夫

。如今她带着7岁的女儿,“寄居”在父母身边。

  6月15日凌晨,天空开始下雨。下午一点,当记者踩着泥泞的土路,来到巴哈提的毡房前时,雨下得正紧。简陋的毡房已经开始漏雨,她就在毡房旁边父母的三间砖木结构的房屋中接待了我们。

  ■“因为有了‘两免一补’,我才没有让她推迟上学”

  巴哈提7岁的女儿吉贝克,是乌鲁木齐县第二中学(一所寄宿制学校,属十二年制,包括小学、初中、高中)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她正发烧,看见陌生人更加沉默。

  听到“两免一补”这个词,勉强懂汉语的母亲巴哈提·古丽操着生硬的汉语说:“给了!给了!”还不断地点头重复了好几次。

  乌鲁木齐县共有中小学28所,其中像乌鲁木齐县第二中学这样的十二年制学校2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后,全县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近万人免交学杂费,2355名贫困学生有了免费的教科书,贫困的490名寄宿制学生得到了生活费补助。

  巴哈提家庭困难,上一年级的女儿享受到了农村义务教育所有的优惠政策。2005年吉贝克入学后,学校不仅免收学杂费70元、免费提供教科书(费用标准为140元),而且还给她每年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500元。

  巴哈提比划着算了一笔家庭账:她今年养了40多头羊,没有意外的话,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除去吃、穿、用等日常开支,年纯收入2000元左右。女儿上学免费,母女二人每年可少支出710元。而且当她去放牧的时候,女儿在学校寄宿,生活由服务老师照顾,她“可以很放心”。“吉贝克,喜欢上学,学习很好。因为有了‘两免一补’我才没有让她推迟上学。”她认真地用哈萨克语说出每个字。

   ■24岁的他,又回到了学校上高一

  小姑娘吉贝克很幸运,刚上学就搭上了“两免一补”这班车。

  据自治区教育厅的一位官员介绍:今年自治区安排学杂费资金共2亿多元;共有228万中小学生将得到免费教科书;157600名贫困寄宿学生,可享受每人每年500元的寄宿生生活补助费。

  但还有一些农村孩子却因为曾在城市就学,2004年教育事业统计时为城市学校的学生,而没有被归入“农村”,无法尝到甜头。因为今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安排的经费,依据的是2004年教育事业的统计数。据统计,未享受到新政策的有昌吉州5万人、博州4025人、伊犁州2万人。

  政策优惠,使大量辍学的学生和民办学校的学生“回流”。在乌鲁木齐县第二中学高一年级,有一名24岁的男学生。因为家庭无力供4个孩子同时上学,作为家中长子的他完成初中学业后,辍学去市里打工。去年当他得知年幼的弟弟妹妹可享受“两免一补”,家庭负担由此而减轻后,他又回到了学校,坐在了做梦都想回来的教室里。

  但是“回流”生的不断增加,又给刚刚喘了一小口气的公办学校压上了重担。因为新机制安排的学校公用经费采用的也是2004年教育事业统计数,回流学生没有相应的经费保证,造成接收学校实际生均公用经费的水平下降。有一学校负责人说:“不接收回流生不行,有政策;接收了学校没经费,担子重。”

   ■校舍危房改造,打“持久战”

  在去乌鲁木齐县的路途中,车窗外偶尔闪过泥土房屋的断壁残垣。据了解,学校教室和宿舍的维修仍然是自治区教育部门的“头疼事”。

  近年来,虽然国家和自治区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危房改造,但由于过去农村义务教育长期以乡、村办学为主,乡、村筹措资金建设的校舍绝大多数是土木结构、砖木结构和无抗震能力的房屋,而且校舍墙基被盐碱腐蚀情况也很严重,由于资金投入有限,建筑质量差,导致房屋的使用年限短,常常只有10至20年。据测算,自治区的危房率在10%左右,远远高于国家核定的危房率3.3%。

  此外,自治区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尤其近几年是地震、风灾、雪灾多发期,这些低成本的校舍根本抵抗不了自然灾害。加之自治区是高寒地区,冬季采暖期长达7个月,而且为了“保暖”,要求校舍的地基要更深、墙体要更厚。

  自治区地域辽阔,占到国土面积的1/6,交通相对落后,校舍建筑材料的运输成本因此会大大增加。

  怎样解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独特的校舍危房改造问题?

  要打“持久战”。

  自治区建立了改造校舍危房长效机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中,国家安排了校舍维修资金,但每平方米标准补助定额400元,还远远不够。按照中央和自治区5:5的比例共同承担的原则,自治区也要拿出与国家相当的校舍维修资金。保证校舍建筑成本达到每平方米800元。

  “校舍按照50年的使用寿命去建设,如此大的投入,即使是这样,也要花10至20年的时间,才能保证没有学校危房。”自治区教育厅的一位负责财政的官员说。

  ■零接待:“无论是谁来访,我们也仅仅是‘清茶一杯’”

  “以前没有学校公用经费,校长就会为粉笔、水电费、取暖费发愁,到处‘找钱’。现在农村义务保障经费拨到了我们的学校,我也可以务正业了。”乌鲁木齐县第二中学校长吾马尔说。

  被问到如何保证管理这笔“救校”资金时,吾马尔说:上级对这笔资金的使用办法和范围做了很严格的规定,加强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管理,实行“校财局管”。对于第二中学来说,为了保证资金不被挪用,接待任何来访,学校都履行“零接待”制度,不花公用经费一分钱。

  “有钱好办事,各项经费的足额拨付,确保了学校的正常运转,我不再为钱的事发愁,可以全身心治校……无论是谁来访,我们也仅仅是‘清茶一杯’。”玛纳斯县凉州户学校的校长也有同样的感触。

   ■让所有的少数民族孩子都能懂汉语

  采访中,一位乌鲁木齐县第二中学的哈萨克族老师,充当了记者的“翻译”。他告诉记者,在新疆自治区,不仅是民族学生要学习汉语,民族老师,尤其是理科老师也要达到一定的汉语水平。因为他任教的第二中学从一年级起,开始双语教学,三年级数学课开始用汉语讲授。将来,所有的少数民族孩子都能听得懂汉语,能用汉语交流,将减轻高等教育对民族学生语言预科班的投入,完全实现教学、科研的无障碍。

  多民族聚集区,过语言关需要大量的资金。为了使教学过程无障碍,自治区将在2004年至2011年对全区40岁以下的中小学在岗的少数民族理科教师分批进行汉语培训,培训资金预计将达到9亿元。但筹措此项资金还面临着困难。

  在这片美丽而依然贫困的广袤土地上,面向40多个民族的基础教育正在艰难地扎根。国家、自治区、各地县为此殚精竭虑,教师、学生、牧民为此牵肠挂肚。流沙上修公路、荒漠上建家园的新疆人民,经历了痛苦而漫长的扎根过程后,终于尝到了一丝甘甜。 (记者张慧)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