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土地撂荒一个沉重的话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4日18:00 光明网
傅廷康

  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有关专家早已振臂疾呼,土地撂荒的现实无疑又为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敲响了警钟。土地撂荒问题日渐突现,应该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方面的重视。

  按理说,国家彻底废除了农业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应该提高才是正常的。不可否认,事实上,这也是主流。但也应看到一些地方出现了土地撂荒的现象,有的撂的只是贫脊的土地,有的甚至连良田沃土也被撂荒。有的地方这种现象只是个别的,而有的地方却很普

遍。看着成片成片的土地杂草丛生,着实让人心痛。那在风中瑟瑟摇摆的凄凄杂草仿佛在诉说着土地撂荒的无奈与哀痛。

  土地撂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农民大批外出务工造成劳动力缺乏无人耕种,有的地方一个村的壮劳力人口外出务工达80%左右,留守在家的是被人们形象地称为“386199部队”的妇女和老人。由于缺乏劳动力,他们就专挑好的土地和离家近的土地去耕种,而相对瘦弱的土地和离家远的土地就只好弃而不耕。自己一家人够吃就行了,反正农业税取消了种多种少也没什么压力。二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乏力。原有水利设施病险问题突出,早已不堪重负,不能正常发挥作用。新建水利工程设施又面临资金投入匮乏的难题。旧的不能用,新的建不起来,许多地方农民还是只能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在是太差了。种田面临较大的风险,投入了大量的劳力、种子、化肥,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就可能颗粒无收,所有付出都将化作泡影。外出打工虽然每月所挣不多,但却没有什么风险。“两害相权避其重”,农民是最讲实惠的,他们当然更愿意选择外出打工。有的甚至是倾家外出,根本不种包产地。有的地方甚至唱起了“空城计”,偌大一个村子就只剩下妇女老人和儿童,几乎看不见青壮年男人们的身影。

  如何破解这个世纪难题。笔者认为,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也许是一剂良方。旧的水利设施要加固维修,消除病情隐患,让其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多方筹集资金兴建大中小型水利设施。这应当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继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除政府投入外,也要坚持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民兴建水利设施。过去,一些地方搞的“千坑万凼”小型水利工程值得借鉴。二是积极引导和加快土地流转,大力扶植种粮大户。一些国家搞的“庄主”模式也可为我所用,使农业工业化,让有条件的农民种地集约化、规模化。可按承包“四荒”(荒山、荒坡、荒水、荒滩)的办法,让一批新型“庄主”脱颖而出,使土地承包经营模式多样化,充分发挥土地的效益。三是政府要加大对农民种粮的奖扶力度,可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当然,此乃笔者一已之见,权作抛砖引玉。面对越演越烈的土地撂荒现象,我们该如何应对,还有待有识之士去探索。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