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重写”难见过去辉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4日18:00 光明网
孙建清

  写过《第二次握手》的张扬前几年在写杂文随笔,但是近几年不见写了,他在忙什么?近日读了《北京娱乐信报》上的一条消息才知道,张扬历时三年重写了《第二次握手》,新写的小说增加了40万字。从读者的角度讲,我觉得重写似无太大的必要。

  提起《第二次握手》,很多人记忆深刻。这部抒情诗般感人肺腑的小说,“文革”中曾以手抄本形式流传全国,感动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中国人!作品主人公丁洁琼说过的“一

个人的一生,应该只有一次爱情,也只能有一次爱情”让很多人至今难忘。既然是这样好的一部作品,为什么非要重写不可呢?在张扬看来,“之所以在27年后推出重写本,是因为我觉得那部作品写得不好,受到当时时代、社会背景以及我个人写作水平的限制。在重写本中,我把自己这些年积累的素材、思考都融入其中。”

  也就说,过去的作品显得不够成熟,要经过27年的沉淀。这个理由不够充分,而且也是比较荒唐的。哪个作家敢说他的作品是成熟的?文章的确不厌其改,但问题是,一部作品一旦刊行,就像摘下的桃子,意味着读者品尝了。巴尔扎克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既是秘史,对于已经流行开来的作品进行重写,应当考虑两点:第一,它是历史的产物,它已经定格在那个历史时期,它无法抹去时代的印记。历史已逝,物是人非,星转斗移,过眼云烟,重写应当慎重。比如当年《于无声处》上演时万人空巷,宣传铺天盖地,连编剧宗福先都疑惑地说,“这个戏真的有那么好,真有那么重要么?”因为这部戏诞生的时间恰好是三中全会前,是在拨乱反正的时候,表达了“人民不会沉默”这样一个主题,这样的戏引起轰动是必然的。

  回过头来看,《于无声处》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治的原因。同样,《第二次握手》有着和《于无声处》酷似的历史背景,那就是人们希望早日结束那种令人窒息的、惨痛的经历。据说,《第二次握手》于1979年平反和正式出版后,430余万的总印数至今仍高居新时期当代长篇小说发行量之首。同时,该书还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话剧,风靡一时。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历史成就了《第二次握手》。设想,如果今天重写或重演《于无声处》还会有昔日的轰动吗?时代变了,尘埃落定,恶梦已去,我们已经没有当时的激情了。重要的是曾经辉煌过,对于作家来说这就足够了。伟大的作品、对社会有贡献的作品,已经发挥了它的作用,它在读者心中留下了烙印,它是无法改变的,具有不可复制性。

  第二,重写一部流传深广的作品容易造成混乱、错觉甚至滑稽。这是我们这一代和老的读者极不愿看到的。重写本虽然在故事主线和主题上不会有改变,但是在人物、情节、语言等方面肯定增加了许多内容,听说光是有名有姓的人物就增加了几十个,不伤筋动骨不大可能的。重写后的小说,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两个版本的《第二次握手》,且不说能给读者多少新鲜的感觉,就阅读本身也会混乱不堪甚至疑惑丛生。所以,重写的作品无论内容如何充实、结构如何严谨、语言如何鲜明,都如同加温的大包子,和刚出笼的包子不是一个口感,读者不会有先前那种感觉、那种激情、那种快感、那种愉快了。

  当然,作者有权改写自己的作品,也可以再版时适当的修订,但我必须说,年轻时的朴素、单纯无罪,尊重作品原貌也是对历史的尊重。重写是不明智的,也是多此一举的。谢天谢地,像《围城》、《青春之歌》这样一些小说免遭重写的“厄运”,使读者在心中有可能保留了那份美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