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广场上,历史与现实相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5日08:26 南方新闻网

  从西安往西,过兰州,抵西宁,方言的口音越西越“硬”。再往西而去要么是千里沙漠戈壁无人区,要么是藏族蒙古族聚居地,基本上就再难听到汉语。当然,这是一千三百年前的情况。

  当年,文成公主嫁给藏王,一路走,听着熟悉的家乡秦川方言逐渐变成坚硬的西部土话,想必十分难受,走了一年时间,终于走到了西宁西边的日月山,在这里摔碎了皇帝送

给她的镜子,表示从此以后再也不踏足中原,安心做好民族统战工作。

  松赞干布还派遣了无数使者到大唐学习农艺、汉语、天文、水利技术。唐朝也派遣了上百名使者到吐蕃,除了立盟、签约等政治任务,历史书里很少提到这些使者是否有文化交流任务,不知道从吐蕃给中原地区带去了什么文化新元素。

  这是两个大国第一次频密接触,战争与融合持续了两百年,随即吐蕃陷入分裂,中原也遁入内乱,两个文明都失去了向外扩张的动力与兴趣,逐渐来往断绝。

  一个月前,我们从西宁走青藏线入藏,在西宁的新宁广场上,看见一群群跳锅庄的人。锅庄是藏族特有的舞蹈,随着节奏变换固定的几种舞步,简单好学。在拉萨和当雄的郎玛厅(藏族歌舞厅),我见过全民锅庄的场景。音乐突起,身边的每一个藏族人都心领神会,跳着相同的舞步,把我们这些汉族人立刻“显影”,甚至保安也纵身跳进舞池,在人流里尽情旋转。

  在上海和西宁的酒吧,也见过跳锅庄,演员穿着华丽的服装,一个箭步能窜出两米,小小的舞台根本不够他们驰骋,锅庄的热情豪迈可见一斑。

  不过从没见过这么多人一起跳锅庄,即使拉萨也没有。西宁的广场上,至少有四“圈”人跳,每圈一两百人,男女老幼,汉藏蒙回大家跳得不亦乐乎。一位最早在广场上教跳锅庄的老师说,每天从早上7点到9点,晚上从7点到10点,除去下雨下雪,天天不少,任何人都可以入场起舞。

  广场上还有很多传统的娱乐,唱经典老歌的,跳国标舞剑练拳的,还有街舞溜达闲逛的,大家各取所需,相安无事。广场是一个融合的空间,把形式各异的娱乐摆上街面,没有遮遮掩掩,一目了然。

  从这个意义上,西宁也是一个大广场,是最早的汉、藏、回、蒙古集中文明交融的地区。我们只在西宁的街头看到民间锅庄,恐怕不是一个简单的巧合。

  图/本报记者吴峻松文/本报记者王鹏

  图:

  因为太胖,陈伯每天被老伴硬拖到新宁广场锻炼,可患了白内障的陈伯却只是拿着放大镜看着广场上锻炼的人们。

  张永隆夫妇于北大研究生毕业,40年前双双支边到西宁至今。退休后,他俩每天到新宁广场上,跟着锅庄的音乐跳着自己的“国标”,在崭新的城市面前,依然迈着自信的舞步。

  陶阿姨52岁,赋闲中的她每天抱着小狮子狗,高唱了三年的革命歌曲。

  城北新星幼儿园里一群5岁“老太太”们身穿鲜艳的服装,为“六一”献舞。

  在民族舞蹈面前,脸上泛着“高原红”的孩子们更愿意学习西洋的舞蹈。

  “革命歌曲大家唱”的队伍在夏天会聚集到1000多人,虽然人们收入都很普通,歌声却不卑不亢。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