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瓜田采风走高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5日09:20 淄博新闻网

  本报记者 杜燕侠 王克鹏 特约记者 刘恒波 通讯员 张士刚记者来高青体验“三夏”,正值麦收接近尾声,西瓜迎来采摘上市的高峰期。我们决定到瓜田里走一遭,和瓜农们拉一拉,领略一下这里别样的“三夏”风采。

  迈进田镇镇段家村支部书记段恒强家门槛,迎面就摆着一农用车的大西瓜。

  段书记一边给我们切瓜,一边拿着手机不停地拨号。“等会儿我们要外销5000斤西瓜,还要再落实一下……”段书记不好意思地向我们做着解释。

  “今年西瓜好销吗?”记者问。

  “经销商天天上门,村里平均每天往外走15000公斤,大多去了北京、天津等大城市,最远可到东北三省。”段书记放下电话不无得意地说。

  镇上的一位同志插话说:“所以,高青麦收格外迅速,一方面各级各部门精心组织抢收,另一方面农户都很抓紧,因为还有棉花、瓜、菜在等着呢。”我们来到段家村的瓜田,正值烈日当头。

  走进段恒军的瓜棚,里面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湿度也大,人一进去憋闷得难受。在里面摘西瓜真不比下地割麦子好受。

  老段肩上搭条毛巾,在瓜棚里来回走着选瓜,边摘瓜边擦汗。老段是个内行,不用拍打,打眼一看便知瓜有几分熟。

  老段在村里当会计,他和我们聊起了“种瓜经”:种西瓜技术性很强。从挖沟、填肥开始,期间还要顺弯、整枝、打杈、授粉、浇水,最后是采摘,每个环节都很讲究。

  说话的工夫,西瓜装满了一麻袋。老段赶忙将瓜扛到地头上。据说一会儿收瓜的就要来了。

  他直夸耀今年西瓜价格好:“去年头茬瓜每斤最多卖8毛,今年却到了一块一。”收瓜的果然来了,开着一辆“宗申”牌农用车,是花沟镇的王庆顺。他告诉我们,来这里收瓜菜已坚持了6年了,差不多每年能挣两万元。

  都是老熟人,行情都了解。西瓜过了秤,立马就点钱。

  这时,村民于代水牵着毛驴走来,他是去棉田里犁地。在路边上我们唠了起来。于代水说,去年一年,粮、棉、瓜、菜共挣了2万多元。

  段恒军指着于代水打趣道:“又保守了!何止两万元。我来给你算一算。”到底是干会计的,账算起来有板有眼。这一算,算得老于挠头直乐。

  在西瓜棚里间套蔬菜,是段家村增加瓜田效益的高招。可别小瞧这“西瓜带蔬菜”,仅一亩豆角就能额外多挣2000元。一同前来的镇领导向我们介绍,这些年,高青县通过大搞农业结构调整,诞生了一大批西瓜生产专业镇、专业村。比如段家村,在种粮的同时,从1996年发展西瓜生产,现在90%以上的农户都种瓜,总面积180多亩。仅西瓜一项,全村每年人均纯收入就达2500元。

  记者感言“小麦――玉米,玉米――小麦”。过去在北方,这基本是农业生产一年到头的主线和真实写照。

  伴随着我市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潮,高青县彻底打破了“三夏”生产“单打一”的旧格局。来到高青,走进瓜田,透过段家村这个“窗口”,我们看到了阡陌间的巨变。

  高青小麦成熟晚,但一伺成熟,抢收却相当迅速,因为农民心里还时刻装着他们的西瓜、棉花、蔬菜。透过这小小的侧面,我们看到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听到了农民发展生产建设新农村的匆匆脚步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