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深化农村改革 破解“三农”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02:51 安徽在线-安徽日报

  提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紧抓农村这一重点和难点,继续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破解“三农”难题,坚定不移地落实好党在农村的惠农政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六安市是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沿淮行蓄洪区、江淮分水岭区为一体的农业大市。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和经济外向度低,农业人口比重高等“三低一高”问题一直是经济社会

发展的瓶颈。特殊的市情,决定了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发展作为推进全面小康建设的首要任务。

  作为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必须走出单纯的“就农业抓农业”、“就农村抓农村”、“就农民抓农民”的认识误区,确立“以适度超前的城镇化,带动相对滞后的工业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加速信息化”发展思路。树立了以城镇化为先导、以工业化为核心、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的理念,着力解决“三低一高”现状,推进全面小康建设。

  为此,把适度超前的城镇化作为加快工业发展和建设新农村的突破口,即围绕构筑生产力和人口集聚平台,优先发展中心城市,带动县城、小集镇建设、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居民向小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始终抓住“三变”:变农民为市民、变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变农业社会为工业社会这个关节点,着力实施传统农业大市走向现代农业强市的核心战略。依托城镇化所构筑的平台,突出发展钢铁、汽车零部件、启动服装、农副产品深加工、电力能源、医药化工等工程,不断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加快工业步伐。与此同时,把构建新型城乡关系放在突出位置,坚持城乡协调推进,互补发展,以工业的办法发展农业,加大龙头组织的培育力度,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引领农业和农民走向市场。目前,六安共形成了10个产业协会、198个农民合同组织、30家市级龙头企业和41家省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形成了10大主导产业,培育了六安瓜片等23个安徽名牌农产品。农民收入中30%%以上来自产业化经营,初步实现了城乡协调共进。

  “十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良好态势。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依然面临三大问题:农业生产力水平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区域经济结构的不优化和不合理,一产比重高、二产三产比重小,农民多、非农少,以城带乡、工业反哺农业能力弱,自我发展能力弱;基础设施脆弱,抗灾能力弱,农业不稳、综合生产能力难发挥,乡村公路建设任务重、配套资金筹集难度大,规划管理跟不上,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现象普遍存在,脏乱差的问题比较突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育、卫生、社会保障覆盖面跟不上,导致看病贵看病难,上学贵上学难,因病、因学、因灾返贫现象比较严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繁重,重点、难点都在农村。作为经济欠发达市,必须紧紧把握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历史机遇,着力推进全面小康进程。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续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信息化,做大城市、工业的“蛋糕”,以反哺农村。没有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解决“三农”问题就没有物质基础,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就没有可能,农民就转移不了。改革开放历程表明,没有近10年来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就不可能进入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因此,要坚定不移地抓优势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强区域经济综合实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更好地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

  要紧紧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破解“三农”难题。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在发展农业生产上,遵循“两大规律”和“两个主导”,即:尊重市场规律,围绕市场,发展效益农业,什么赚钱就干什么;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变对抗性农业为适应性农业。农业生产要以农民为主导,农村公共产品生产和服务以政府为主导。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水利综合治理和治水安民工程,解决好水多、水少问题,提高抗灾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保障群众安全和安居。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提高等级,解决好路难行、物不畅的问题,促进城乡之间物流、人流的交换。加强农村规划建设管理,改善居住环境。做到尊重规律,立足现状,规划先行,面上打基础,点上求突破,先点后面求推进,抓住重点镇的带动,把城市经营的理念延伸到重点镇。整治村容村貌,抓住通厕、通路、通电、通渠、有医、有教、有文化室的基本要求,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

  要坚定不移地落实好党在农村的惠农政策,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落实好党在农村的惠农政策,特别是要认真落实粮食直补、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直接惠农政策,保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从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适应取消农业税后的农村工作新形势,精简机构,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建立农村基层管理新机制,建立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新机制,建立“三农”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调动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乡村的基层组织建设,配强、配好乡村班子,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作者单位:六安市委)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