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学学袁隆平的“平常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06:00 光明网
沈仰佑

  袁隆平是中国农业科学界首位入选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外籍院士。拥有世界百分之七土地的中国人养活了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这其中“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功不可没。今天上午,带着对这位“农民科学家”的神秘与好奇感,参与“外国媒体走进湖南”采访活动的境外驻华记者走进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6月21日中国新闻网)读罢这则报道,不仅为袁隆平与记者的幽默对话所折服,更为他拥有一颗纯洁的“三不”平常心所感奋。

  首先是不服老。一九六四年,袁隆平在国内率先开始杂交水稻研究,并不断创新于一九九七年开展超级杂交水稻选育计划。已经实现第二期亩产八百公斤的袁隆平,对记者说:“我虽然已经七十六岁,仍有老骥伏枥的精神,希望到二0一0年能实现亩产九百公斤的目标并在全世界推广到一千五百万公顷。”将要进入耄耋之年的袁隆平,想的不是见好就收,激流勇退,考虑的不是安度晚年,享享清福,而是他所钟情的科学事业,这何等高尚的情操!

  其次是不自傲。从国家发明特等奖到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到美国世界粮食奖,闻名海内外的袁隆平可谓集荣耀于一身。“这么多荣誉,您觉得自己最大的成就在哪呢?”美国之音记者张洸华问道。袁隆平诚恳地说:“荣誉是代表国家、代表民族的,并不是给我个人的。”在他看来,杂交稻并非自己一个人的成绩,而是整个科研团体的成就。这种荣誉对自己也是一种鞭策,鞭策自己不断进取。这种不居功自傲的谦和心态,难道不令那些缺乏自知之明,只知追名逐利、碌碌钻营之辈无地自容吗?

  第三是不浮躁。袁隆平认为,中国的杂交稻技术要继承和创新,现在重要的是建立一个科研梯队。他说,目前三十到四十岁这一层次的科研力量较强。一方面采取的是直接培养,自己带领水稻科研方面的博士、研究生,另一方面送科研人员出国深造,再就是与其他机构合作研究,多渠道慢慢培养出自己的学术带头人。搞科研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浮躁,在培养人才上也是如此。“多渠道慢慢培养”,反映了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靠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是培养不出高素质人才的。还值得一提的是,他面对外国记者,并不夸夸其谈,将要培养多少多少拔尖人才,而是说,现在培养了很多,真正能有一个拔尖就行了。“就像皇帝的儿子很多,只要能有一个真正的接班人就行了。”事实上,一个团队的人才个个都达到拔尖是不可能的。袁隆平规划未来,既有远见卓识,又不好高骛远,不说大话,不好虚名,不行架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实在令人敬佩!

  袁隆平的“平常心”,是一种精神,一种操守、一种气度、一种境界。这是他立德修身的必然结果。有了这种“平常心”,就能处惊不变,临难不惧,就能遇利不争,乐于奉献。人总是要老的,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能老——老而弥坚,不坠青云之志。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学习袁隆平,重要的是学习他的做人之道——正确对待人生,正确对待事业,正确对待荣誉,正确对待美好的未来。如果人人都具备这样一颗“平常心”,何愁不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何愁我们的事业不如日中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