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进中南海的村医:马文芳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06:03 光明网-光明日报 | ||||
图为马文芳为村里乡亲的孩子接种疫苗。许文锋摄
此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这里主持召开社会各界人士座谈会,就即将提交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两个稿子征求意见。席间,唯一一位来自全国基层卫生界的乡村医生代表受到了总理特别的关注。在向总理汇报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乡镇卫生院生存困难,乡村医生生存更难等问题后,温总理深情地问这位乡医:“如果办合作医疗,你能不能办好?” “一定能,请总理放心,我一定好好干。”面对共和国总理满怀期望的目光,自称“泪窝子浅”的这位中原汉子双眼湿润。 被请进中南海的这位村医的名字叫马文芳,来自河南省通许县大岗李乡苏刘庄村。 他是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扎根乡村,悬壶桑梓37年。 他是一名极不普通的乡村医生,一名极不普通的共产党员,37年如一日,扶困济贫,播撒爱心。 立志当医生———5毛、5分……为救弟弟,乡亲们共凑了169元血汗钱。马文芳在母亲和弟弟的坟前发誓:“妈妈,弟弟,将来我一定要当一名医生,当一名好医生……” 对马文芳来说,那是一个终生难忘的日子。 1961年,就在马文芳10岁那年的中秋节前夕,疼爱他的母亲突然感染伤寒,持续高热、头痛、腹泻如恶魔般摧残着母亲32岁年轻的生命。 为给妻子治病,马文芳的父亲花光了家中所有的钱,卖掉了家中能卖的东西,孩子的啼哭和丈夫的哽咽,最终没有感动上苍,在中秋节满月如盘的时候,母亲撒手人寰。 真是祸不单行。还没有从失去亲人的撕心痛楚中走出,死神的阴影又一次逼进了马家———马文芳8岁的弟弟也染上了伤寒。凄惨的哭声震颤着屋顶的茅草,也震撼着全村老少的心。 在村里党员、干部的带头下,憨厚朴实的乡亲们没有袖手旁观。5毛、5分……村民们自发捐出自己的血汗钱。马文芳清楚地记得,邻村马岗村的陈大娘,把身上仅有的2分钱,颤巍巍地送到他父亲手里。就这样,乡亲们一共捐出169元钱。 马文芳和父亲一起抱着弟弟,来到了开封市的一家医院,经过20多天的救治,病情还是逐步恶化。新坟陪旧坟。马文芳在母亲和弟弟的坟前发誓:“妈妈,弟弟,将来我一定要当一名医生,当一名好医生……” 1968年,因为学习好,17岁那年,马文芳被村里推荐上了通许县卫生学习班。在学校,他加倍用功,从没有休过一次星期天。第二年,成绩优秀的马文芳如愿以偿地被选为村里的赤脚医生。当村干部把这一消息告诉马文芳时,他和父亲激动得抱头大哭。父亲抚摸着马文芳的头,深情地说:“孩子,一定要好好干,再苦再累也不能耽误乡亲们的病啊!” 马文芳坚定地点了点头。擦干眼泪,背起药箱,18岁的他开始走村串户,为乡亲们解除病痛。 创办“爱心诊所”———“穷人富人一样对待,忙时闲时一样尽心,有钱无钱一样看病。”马文芳把自己的诊所起名为“爱心诊所”,他要用爱心奉献一生,报答有恩于他的父老乡亲。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马文芳日复一日,奔走在田间地头,为乡亲们行医治病。 渐渐地,马文芳的名气越传越远。时间一长,无论大病小疾,不但全村的乡亲找他,周边乡村的群众也慕名而来。病人越来越多,原有的两间小诊室常常挤得密不透风,许多就诊的患者只好在室外等候。 1980年,马文芳一咬牙,用多年省吃俭用的钱,盖起了两层简易小楼,设立了门诊和几张观察床。在乡亲们祝贺的鞭炮声中,马文芳和村党支部的几个人一商量,把自己的诊所起名为“爱心诊所”,寓意要用爱心奉献一生,报答有恩于他的父老乡亲。 苏刘庄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全村300多名儿童预防接种,要徒步六七公里到乡卫生院去花钱打针。有的家庭贫困,就干脆放弃。 看着那些可爱的孩子,马文芳心里一酸,想起了早年夭折的弟弟。“我是一名乡村医生,是一名共产党员,决不能让弟弟的悲剧重演!”马文芳拿定主意,自掏腰包,为孩子们预防接种! 有多少孩子,何时打预防针,打什么针?这头一个难题就横亘在面前。马文芳不辞辛劳,一个一个统计,一家一家落实。 在“爱心诊所”的防疫室,记者十分惊讶地发现马文芳为全村儿童建立的计划免疫档案:自制的统计表,装订成册,姓名、年龄、家庭住址、接种疫苗种类、时间等条分缕析,一目了然。村支书赫雪栋告诉记者:“马文芳为全村所有的儿童发放了接种卡,一年9次为他们打防疫针,分文不收。就这一项,他每 年要花费4000多元。” 可谁知道,为这事,马文芳家里还曾闹起了一场“风波”。去年,在准备给全村儿童发放接种卡时,马文芳手头正紧。他有心动用一下为大儿子马英豪娶媳妇积攒的7000元钱,可又不想“私自挪用”,就“鼓动”妻子赫爱武去和未过门的儿媳商量。 赫爱武硬着头皮来到未来儿媳的家中。话刚开了个头,未来儿媳就明白了公公的意思。姑娘满腹委屈,低着头冒出一句:“那喜事就别办了呗!” 赫爱武心疼眼前的儿媳,心里直数落老马;但她更了解老马的脾气,今天来的“任务”是非完成不可的。赫爱武把坐的凳子往儿媳跟前挪了挪:“闺女,你知道英豪他奶奶和叔怎么死的吗?” 赫爱武细细讲完马文芳幼年的遭遇,善良的姑娘泪流满面。她懂事地冲赫爱武点了点头:“娘,俺知道了,你就别拦着俺爹了!” “绝不能让钱蒙住眼!”这是马文芳时刻提醒自己的话。随着名气的扩大,十里八乡的乡亲看病都上“爱心诊所”,渐渐地,诊所每个月能挣上四、五千元了。马文芳给自己和家人立了个规矩,每月不管挣多少,必须从中拿出一半用于服务乡亲。而大儿子结婚到现在,仍然和老马一样,住在苏刘庄村西头几间半旧的平房内。 除了免费为全村儿童打预防针,每年,马文芳还坚持为全村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免费体检一到两次,给每家每户建立健康档案,做到一户一档,一人一页。对住观察床的患者,检查费、注射费、手术费优惠20%—30%。村民苏西岭逢人便说:“不出家门,就能做体检,真是托了文芳的福啊!” 37年来,在通许县大岗李乡苏刘庄村,无论谁病了,无论天多晚,路多远,无论寒冬酷暑,群众“有求”,马文芳“必应”。 “穷人富人一样对待,忙时闲时一样尽心,有钱无钱一样看病。”从打背起药箱的那天起,马文芳就立下这样的规矩。 抗非典勇士——“我是一名乡村医生,又是一名共产党员,群众有困难,就要责无旁贷地冲上前。只有这样,群众心目中共产党员这座丰碑才能立得住,站得稳!” 2003年4月,SARS病毒突如其来震动神州大地。 苏刘庄村人心惶惶。乡亲们既惦记着外边打工的亲人,想让他们回家,又害怕把病毒带来。 当时,苏刘庄村有262人在北京、广州等地打工,一些打工者已经开始返乡,防治形势严峻。 马文芳主动找到村支书赫雪栋、村主任赫五来,要求“爱心诊所”义务为全村群众防疫。赫雪栋一把握住马文芳的手:“中,文芳,全村人可就看你的了。” 村里经费紧张,马文芳就主动拿出诊所3000多元钱,买来隔离衣、消毒液用上。没有防治材料,他就到处收集,让村里的高音喇叭每天广播非典防治知识。“爱心诊所”的门口,贴满了抗击非典宣传材料。 马文芳每天领着诊所医护人员,对村里的学校、饭店等场所一天两消毒;对23名返乡人员进行隔离、测量体温。在村口,他设立了非典防治服务站,对过往车辆消毒,给人员测体温。 70多岁的伤残军人赫世孝老人,老伴双目失明,两个儿子在山西打工。马文芳多次打电话给老人的儿子,承诺为他们解决家中困难,让哥俩放心。时值夏收,为打消老人的后顾之忧,马文芳扛着一袋面粉来到他家,并租来收割机,帮助老人收割小麦。望着眼前的马文芳,赫世孝热泪直流。联想到这些年,自己患有脑血栓,打针、吃药,马文芳从没收过一分钱。老人抓住马文芳的手:“文芳,你比俺娃还亲啊!” 一天深夜11点多,马文芳正在服务站值班,爱人赫爱武匆匆跑来:“爹的气管炎病又犯了,咳得厉害,你快去瞧瞧!”服务站的护士也劝道:“马大夫,你先回去吧,天这么晚了,不会有什么情况的。”他犹豫片刻,对妻子说:“防非典正在关键时期,万一出现问题,怎么向全村父老乡亲交待?爹是老毛病了,先让他在诊所用点药。”伴着月光,妻子无奈走出了服务站。 满脑子装着乡亲的马文芳此刻忽视了一点:父亲已经83岁,气管炎复发极易感染!果然,第三天,赫爱武哭着跑进服务站:“爹不行了,已经被弟妹们送到县医院抢救!”马文芳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的疏忽。他发疯似地赶到县医院。因感染引发肺源性心脏病的父亲正在抢救室,忙乱中的大夫没忘了责备马文芳:“亏你自己还是医生,83岁的老人耽误得起吗?!” 面对病床上白发苍苍的老父亲,马文芳心如刀割:1961年32岁的母亲去世后,为了家中4个孩子不受委屈,正值壮年的父亲一直没有再娶,在那么贫困的年代,吃尽千辛万苦一手把孩子们拉扯大;如今,因为自己的疏忽,年迈的父亲却生命垂危……一股深深的内疚波涛般涌上心头,马文芳不禁泪流满面。 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老人要求回到儿子的诊所。马文芳明白,父亲这样做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尽孝,不让自己将来太过内疚。临终,老人紧紧抓着马文芳的手说:“好好干,别亏待了乡亲们!”…… 那一年,马文芳被评为河南省防非典优秀共产党员,他将省里奖励给他的3000元奖金全部交给了村党支部,用于帮助村里的困难家庭。在表彰会后的座谈会上,马文芳深情地说:“我是一名乡村医生,又是一名共产党员,群众有困难,就要责无旁贷地冲上前。只有这样,群众心目中共产党员这座丰碑才能立得住,站得稳!” 乡亲们不知道的是,有多少个风清月朗的夜晚,马文芳一个人悄悄来到父亲常等他出诊回来的村口,默默地给父亲点燃一根烟,任自己内疚的眼泪尽情地流…… 特殊的“院民”——“大多数人生活好了、富裕了,可我们却不能撇下上了年岁、无儿无女的老人们。” 在苏刘庄村所在的大岗李乡镇边上,有一个由二三十间平房围成的不大的小院。小院大门朝北,这就是大岗李乡敬老院。院里目前安置着30多位老人,个个挂在马文芳心上。 2004年2月16日,敬老院从原来偏僻的村里搬迁到乡里。马文芳十分高兴,专门花上1000多元请来赫庄罗戏剧团为老人们唱了一场戏。 “老人们无亲无故,我就想通过自己的一点力量,让他们在幸福中安度晚年。”马文芳不经意地说。 马大夫和老人们有个约定,每逢双月15日必到敬老院,为30多位老人义务看病、检查身体。这些年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天寒地冻,从没间断过。 说起马文芳,在敬老院住了10多年的田存玉老人情不自禁地抹起眼泪:“马大夫真是个大好人啊!这么多年来,管给俺看病不说,还经常逢年过节给我们送来很多礼物。” 2003年2月15日,像以往一样,马文芳带着医疗器械和药品准时来到敬老院。在为80岁的宋世保老人检查时,马文芳发现老人患上了严重脑血管病。马文芳当即对一旁的院长说:“耽搁不得,否则老人随时会发生危险。” 马文芳马上找来一辆架子车,迅速把老人从10多里外的乡敬老院拉到他的“爱心诊所”。经过诊断,发现老人病情较重,马文芳又不顾天黑路滑,骑车40多里到县城,为老人购买了“脑活素”等稀缺药品。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老人终于病愈,马文芳才用三轮车把老人送回敬老院。 敬老院院长田德生说,马大夫与敬老院的老人们有太多让人感动得流泪的故事。马文芳已经成了老人们的亲人,成了敬老院不可缺少的特殊“院民”。 马文芳说:“大多数人生活好了、富裕了,可我们不能撇下上了年岁、无儿无女的老人们。尊老敬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有责任率先示范,将这种传统美德发扬光大。” 老军人的家——马文芳眼含泪水对老人说:“您为国家和人民,扛枪打仗不怕牺牲,还落下一身的病,我照顾您几年又算什么呢!” 关心烈军属,关心革命伤残军人,是马文芳的又一项重要工作。 苏刘庄村曾有8名伤残军人,他们是参加过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功臣。为了能让这些革命功臣安度晚年,过上幸福生活,早在1995年前后,马文芳就为他们建立了健康档案,常年坚持义务为他们体检看病。10多年来,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1992年,无儿无女的老伤残军人赫诗谣患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就在老军人感到生活无望时,马文芳和村党支部几个人及时出现在老人的病床前。没有犹豫,他们赶紧叫来了一辆车。苏刘庄村的乡亲们永远不会忘记,那天,被马文芳轻轻抱上车时,老人由哽咽到哭出了声。 赫诗谣老人就这样在马文芳的“爱心诊所”一呆就是4年多。在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马文芳每天除给老人擦屎端尿,打针换药,洗衣喂饭,还坚持每个星期为老人洗一次澡。有一次,老人拉肚子,马文芳扶着老人去方便,不小心被溅了一身。老军人内疚得直打自己的脸,一个劲地自责。马文芳见状,眼含泪水对老人说:“您为国家和人民,扛枪打仗不怕牺牲,还落下一身的病,我照顾您几年又算什么呢!” 1996年底,赫诗谣老人的病情恶化。临去世前,老人费力地拉着马文芳的手:“文芳,你待俺这样好,俺到阴曹地府也不能忘啊!”说完,老人满足地含泪而去。 爱是有生命的,爱能延伸,爱能成长,付出的爱心一定能够生长出新的爱意。 2000年春节,李伯举、赫更晨、赫顺清、苏清友、马明山等8位老伤残军人凑钱做了一块镜匾,送到马文芳的“爱心诊所”:“爱心诊所献爱心,不忘革命老军人,感谢诊所赤诚意,一片丹心为人民”。如今,这些老人都已一一辞世,但他们爱的祝福依然高挂在“爱心诊所”的墙上,向人们述说着美好的情愫。 好心的伯伯——“当见到孩子们穿着破旧的衣裳,看着他们清瘦的面庞,我心都酸了。从那一刻起,我决心竭尽全力资助他们。”谈起当初的决定,马文芳至今无悔。 一个心中有爱的人,生活中处处都能找到施爱的地方。马文芳就是这样一个爱的使者。 2001年,马文芳和他的“爱心诊所”一路风雨走过,已经是小有名气。始终心怀坦荡、爱心无限的马文芳想资助几名学医的贫困大学生,让他们在爱的滋润下成长,将来好治病救人,回报社会。 就这样,马文芳通过有关渠道来到郑州大学医学院,找到了贫困大学生王保功、李西锋、宋欢欢,每月资助每人100元生活费,直到完成学业。从此,他们之间演绎了无数个彰显人间亲情的感人故事。“当见到孩子们穿着破旧的衣裳,看着他们清瘦的面庞,我心都酸了。从那一刻起,我决心竭尽全力资助他们。”谈起当初的决定,马文芳至今无悔。 几年过去了,资助已经升华为亲情。孩子们周末有空时,总会来到马文芳家里。马文芳、赫爱武两口子格外高兴,忙活着给他们做上一桌可口的饭菜,还时不时给他们添些新衣服。2003年腊月二十二,3个懂事的孩子专门在马文芳家连住3天。那几天,马文芳整天带笑,陪他们聊天,说今天,话未来,别提心里多高兴了。 赫爱武说,当她和老马每月一次去郑州送钱时,孩子们总会哭上一场。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学习,现在他们就改成邮寄了。对于孩子们的将来,马文芳说,只要他们有继续深造的想法,他愿意继续资助,不管是读硕士,还是博士。5月27日,马文芳一脸开心地告诉记者,3个孩子中,宋欢欢、王保功今年即将走上工作岗位,李西锋已经考上了研究生。 “望着远去的你们,我泪流满面,心里默默为你们祝福,‘好人一生平安’……今年,我没有辜负全家人的希望,很幸运地考上了郑州大学医学院。当我来到学校时,我悲喜交加,交了学费没有了生活费。正在这时,苍天有眼,让我遇上了好心人。我做梦都没有想到啊,好心的伯伯、伯母,是你们救助了我,请让我再给你们深深地鞠上一躬吧……”宋欢欢用这样饱含深情的话语表达着他们对恩人马文芳和他爱人的感激,表达着当代大学生知恩感恩的美好情怀。 党和政府关心着马文芳的成长。2005年4月29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他和被表彰的全国劳模一起,受到了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见。 河南省委、省政府也时刻关注着马文芳和他的“爱心诊所”的发展。2004年4月,马文芳被评为河南省劳动模范。2005年4月,马文芳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4月27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亲自到郑州火车站,为上北京参加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的马文芳等河南省籍全国劳模送行。 卫生部也给予马文芳大力支持。2006年1月,马文芳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作为河南省唯一的一名代表,出席了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受到了卫生部部长高强的热情勉励。 面对荣誉,马文芳没有头脑发热,他依然恪守着自己18岁时刚背上药箱时的诺言:“当一名好医生,不辜负父老乡亲的期望!”2004年,他把3000元省劳模奖金全部用于服务乡亲;2005年5月1日,马文芳在北京参加完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一回到家,他又把1万元奖金献出;2006年1月11日,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马文芳一回村,就找到村支书赫雪冻,把5000元奖金中的3000元给村里几个特困户送去,剩下的2000元,他全部购买了一次性卫生材料,准备再给全村妇女儿童进行一次免费体检。30多年来,他先后为乡亲们减免医药费30余万元。 岁月如水,爱心似歌。 这就是马文芳,一位胸怀大爱的普通乡村医生,一名奉献农村的优秀共产党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