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消费主义:文学直面市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06:05 大洋网-广州日报

  

消费主义:文学直面市场
资料图片
消费主义:文学直面市场
资料图片文/徐肖楠

  当北京的三里屯、上海的衡山路、广州的天河南路成为小资聚集地时,北京、上海、广州也正在成为消费主义文学的生长地,是市场化悄生暗长地滋润了它们。城市是消费滋生和蔓延的最好温床。

  消费主义成为主题

  消费主义(consumerism)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来临之后,或者正在来临之时,我们有可能面临一种新的现实生态和文学生态吗?在消费主义生活精神中,人们像面对一块奇怪的镜子,当你对着它照看时,你出现了另一种样子,并且你会仿照你的镜像去生存,而消费主义文学有时就成了这样的镜子。

  市场化作为一种改变现状的社会变化范式,在当代中国已成为替代现代化的一种大众话语和社会想象,消费主义文学就是这种话语和想象的表现之一。随着中国市场化社会的形成,人们的消费意识逐渐高涨,出现了消费主义的生存倾向,消费主义文学也伴随着市场化中有钱人、有闲人、有情人增多的进程漫步而来。

  中国的市场化,一方面使几乎每一个人都有了利益最大化的意识,另一方面也使消费主义在中国城市的日常生活中渐渐获得主题性地位。人们在不顾一切地满足自己利益的同时,也不断蕴积着神气活现的享乐理由,自动将利己主义与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结合起来,开始由利益化进而追求消费化、享受化、奢侈化的生活。安顿的《绝对隐私》就是这样一个消费欲望与时尚生活结合的故事,作品中福特车和别克车的来回飞驰,灯红酒绿的消遣,奢华的生活包装等,都为情欲和物欲结合的消费主义生活制造了一个空间,安顿也许就是依靠这样的空间而一夜成名。

  消费行为同时含有物质性和精神性,它并非仅仅购买一种生活必需品,也可能是购买一种意义价值、一种生活奢侈品。只有当购买行为含有一种精神价值时,消费行为才真正发生,如一场赏心悦耳的音乐会、咖啡厅里一杯浓郁芳香的咖啡等是消费,而一个农民买了一头驴、一辆农用车是购买了一种生存必需品,并不是消费行为。一个城里人去咖啡厅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也可能因此而改变了别人的生活,而一个农民并不因邻家买了一头驴就改变了他的精神生活。

  消费主义的消费并不是实际需要的花费,而是超出实际需要的奢侈。中国奢侈品消费者人群已经占到总人口的一定比例,并且还在迅速地增长。消费行为会产生相互的精神影响,一部分富起来的中国人,还有那些想要在精神上向富人学习的人,正在以各种各样方式实现着自己心目中的奢侈梦想:花钱如流水的日子终于到来了。

  消费主义的城市性

  中国朦胧或清晰的消费主义者正在蜂拥而上,盲目地同时消费高档商品及低档商品,也炫耀地同时进行现实的和想象的奢侈消费,文学作品就是他们满足自己想象、学习现实性消费的重要领域。如果说,小资的标志之一是星巴克咖啡,那么,消费主义文学的标榜之一就是各种时尚写作,装满了沾沾自喜的消费情景,享乐精神与现实欲望混合成同一种梦想在文学叙事中实现。

  中国的消费主义和消费主义文学,以及消费主义文学的成与败,都来源于城市。当北京的三里屯、上海的衡山路、广州的天河南路成为小资聚集地时,北京、上海、广州也正在成为消费主义文学的生长地,是市场化悄生暗长地滋润了它们。城市是消费滋生和蔓延的最好温床,也是消费主义文学表演和扩张的最好舞台,一切文学与消费的关系和现象都要到城市中去寻找,所以城市会有那么多与消费有关的文学,还有更多与消费有关的文学消费者,它们的成功并不是文学的成功,而是消费主义在城市的成功。像安妮宝贝在《彼岸花》中提供的,不仅是作为精神消费的感情故事,还可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指南手册:短袖的织锦缎旗袍、流苏纯羊毛披肩围巾、意大利ESPRESSO咖啡、红色尖顶洋楼……

  消费主义文学成为消费主义和时尚文学读者向往的胜地。消费主义文学作为消费空间而受到虚的和实的、实际的和想象的各种力量的青睐,正是因为它向消费主义的文化想象敞开了可以实现的通道:在文学中的生存感受与社会成功,并不远离现实,而是与人们的现实性社会关系、现实性生存场景交织在一起。处于文学描述中的感受与坐在广州或上海的酒吧里的感受是相同的。在虹影的小说里,人们可以追随一个国际情人的影子到处晃动,而在九丹的讲述中,人们则可以看到一种光怪陆离中的情色表演。

  奢侈化生存感觉

  历数流行在市场化年代中国城市的几种消费主义文学现象,可以发现:中国市场化年代的消费性文学,总是在招摇两种东西──奢侈化的生存感觉和奢侈化的生存行为。但奢侈消费并不是凭空得到的,其中的精神性含义也不是用物质性奢侈或金钱奢侈就可以得到的。奢侈品消费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一定的精神传统,需要时间的积累,素养的熏陶,不是花了大钱就能提高品位。名牌不等于雅致,能欣赏某些文学作品也不代表情趣,名牌物品和文学作品也有不同的生活风格和生存品位的区分。

  同样是消费主义文学的感觉,卫慧和安妮宝贝并不相同,卫慧的奢侈精致一些,安妮宝贝的奢侈平民一些。在她们的文学中度过一段消费性的时光,如果是享受小资化或刻意性消费的感觉,那么消费主义文学就会告诉你在一个卫慧的“绿蒂”午后,“一缕阳光透过人行道上的梧桐叶照进来”;而如果是感受大众化或随意性消费的感觉,消费主义文学则会告诉你像安妮宝贝那样,坐在地铁出口的广场台阶上,喝着超市买来的牛奶,细细观看着来来往往的陌生人。

  与这样的文学所描述的生活在一起久了,享受者会幸福地感到:原来难以忍受的生活变得非常华丽、非常有意义,非常有情趣。经过文学的美化和细细品味,原来伪装成小资的小农性“毛病”都获得了装饰性的自我提升效果。这都是因为他们是中国最前卫走进奢侈生活和时尚生活的人,其围绕的中心是注重个人价值和尊重利益规则,于是他们的行为处事方式也仿佛变得优雅得体、高高在上。

  由这样的文学,人们可以得出一种对消费性生活的看法:在这个年代,什么是人们想要的消费感觉、什么是值得羡慕的消费行为,并告诫我们: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紧紧纠缠在一起。实际上,在中国的市场化中,在这样的文学作品中告知和感染人们的,常常是一种被曲解的、虚假的消费主义,而这样的生存感觉和消费行为正与人们的需要相一致。

  对于绝大多数人,他们的选择可能主要是消费感受:一种虚假的成功感受,这使他们误以为自己已经进入了一个志得意满的年代,获得了一种与他人不同的地位,而不是消费事实所造成的真实感受,其中有许多人可能用喝肉汤的感觉在喝咖啡,但他们必须做出在喝咖啡的姿态,于是在消费主义文学中常常充满了这些装模作样的人。

  消费主义风格的养成

  一个正在被塑造或者正在实现的中国消费主义者,希望亲自去体验消费主义文学所描述的消费感觉的时候,也就需要消费叙事让你相信消费主义生存的美妙,因此,在中国式消费主义叙事里,我们可能享受着酒精、诗歌、玫瑰、性事混淆在一起的迷醉,我们的欲望在夏奈尔香水、GUCCI牌时装、法国葡萄酒之中荡漾开去而心满意足。棉棉为我们将《糖》那样的现实性消费快乐演化为一种纯粹的消费欢乐;卫慧用蝴蝶那样的尖叫与飞舞向我们暗示着生命的轻飘与疯狂。

  消费主义文学正在培养人们一种感觉,使人们羡慕和向往一种真实的有闲与虚假的浪漫混淆在一起的感觉,现实中过多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不会对人们在现实中感受消费的美妙有太大益处,他们也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去了解浪漫,于是文学干脆塞给他们一个可以直接仿真甚至直接满足的现实性浪漫空间。但是如果你是一个真正的消费主义文学读者,希望亲自去体验那种文学所描述的生活消费感觉的时候,你的选择会是什么?你需要文学让你相信消费主义生存的美妙,但是你更需要现实来告诉你如何去做到消费主义地生活,真正的消费主义文学会同时告诉你两者——消费主义生活风格。

  消费主义的精神追逐者坐在电影院里享受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票价的电影时,观看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坐在那种场面里的感受,许多人甚至根本没有看懂电影,也不在意看懂,看完之后能崇拜一场或者痛骂一场并没有什么区别,重要的是做过了这件事。读书、看展览、听音乐都有类似的情景。

  更高级的是消费主义文学的物质追逐者:开什么牌子的汽车、住什么地方的小区、穿什么模样的衣服、用什么型号的手机、进出于什么样的楼群、穿梭于什么样的人群和社交场合,都表明着身份和品位。同样,阅读描述着这种生活的文学作品也是一种身份和品位的标志,但它并不一定具有多少文学本来的现实意义和诗性意义。你需要知道更真实的消费生活与生命自由的关系,虚幻假想的消费性文学叙事可能只会告诉你一种不完全的消费主义生活风格,例如像《上海宝贝》那样对消费的自由感受。消费本来可能具体、个人地反映着历史和人性,也反映着人的心灵诗性,但在中国的市场化情境中,它已经遭到破坏。

  单纯的消费主义文学通过享乐的不同场面复制着消费主义覆盖下的精神口味、大众兴趣、社会幻想和生活方式,而文学的操纵实际上从外部对人们强加着消费时代的生存意识和生存感觉。例如说,更年轻一代的人热衷于青春浪漫,他们激情消费的可能是,郭敬明那样的“我泪流满面”、张悦然那样的“我多么忧愁”或者“我怎么那么不快乐”,这样的感受引导着进入消费生存的青春感受的生长。可以说,消费主义作为文学的一种外力推动了文学的某种变异,也渗入了文学的内部,同时,文学作为一种精神推力,最终促成着消费主义与当代中国日常生活的链接。

  文学应当注重心灵品质、诗性价值,消费主义文学的市场效应常常让消费生活演变成缺乏心灵意味的感性存在。处于这样的文学感受中,由于物质占有、享乐意识、个人自由与消费精神混淆不清,使文学叙事存在于一个艰难的心灵边缘:我们必须给文学叙事一个心灵存在的现实理由,也让文学给我们一个现实生存的心灵理由,而不是仅仅给文学一个消费的存在理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