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朝鲜战争爆发纪念日,朝韩不约而同回避导弹危机 56周年,让导弹走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09:23 南方新闻网

  编者按

  6月25日,是朝鲜战争爆发的纪念日。

  在这一天,朝鲜照例再次抨击了美国,朝韩双方再次强调了民族大义,在这一天,似乎朝鲜导弹试射的阴影已经散去。

  历史已经远去,历史似乎还在延续。

  据新华社电在朝鲜战争爆发56周年之际,朝鲜和韩国似乎都在有意回避导弹危机。25日,朝鲜劳动党中央机关报《劳动新闻》发表社论表示,朝鲜将粉碎美国的一切侵略和战争阴谋,坚决捍卫社会主义祖国,并努力实现民族自主统一。韩国总统卢武铉当天也表示,韩国将发展南北关系置于维护朝鲜半岛和平与安全的最优先地位。韩国和朝鲜应建立互信,维护半岛和平。

  朝鲜:美国陷害朝鲜

  朝鲜《劳动新闻》社论说,自朝鲜战争停战以来已经过去半个多世纪。在此期间,朝鲜为早日消除朝鲜半岛的战争危险、保障持久和平、实现国家统一进行了一切可能的努力,但是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却一直没有得到缓和,威胁和平和民族安全的战争危险始终存在。其原因在于美国一直“在军事上占领”韩国,并不断进行企图永久分裂朝鲜民族、挑起侵略战争的阴谋活动。

  社论说,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的对朝鲜战略“没有丝毫变化”。美国不断在韩国及周边地区增强武力,不断进行大规模的旨在侵略朝鲜的军事演习,并且“制造陷害朝鲜的舆论”,企图寻找再次侵略朝鲜的借口。

  社论强调,朝鲜军队和人民要坚决贯彻朝鲜领导人金正日提出的“重视军事、重视国防”的路线,把朝鲜建设成为帝国主义不敢轻举妄动的钢铁堡垒。社论还呼吁全民族超越理念和制度的差异,进一步开展反美反战、拥护和平的运动,迫使美军撤出韩国,以消除战争的根源,并为实现民族和解、团结和自主统一而斗争。

  卢武铉:韩朝建立互信

  卢武铉在首尔举行的朝鲜战争爆发56周年纪念活动中发表讲话说,韩朝建立互信是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的可靠基础,无论出现怎样困难的局面,韩国都将与朝鲜进行对话,扩大双方的交流与合作。

  卢武铉指出,尽管朝鲜半岛仍处在分裂状态,且存在核问题等不稳定因素,但不会再发生像朝鲜战争那样的战争。与以往相比,韩朝关系发生很多变化,对话渠道保持畅通,经济合作仍在继续,双方正在努力营造和平与合作的氛围。

  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交战双方在板门店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

  关注中国周边

  美日联手瞄准的是中国

  朝鲜半岛问题专家分析指出,朝鲜“导弹危机”升级之后,美日联手牵制的对象表面上看是朝鲜,但实际上瞄准的是中国。

  韩国《朝鲜日报》刊登的延世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金基正的一篇有关“东亚局势”的文章中指出,朝鲜准备试射导弹的消息传出之后,朝鲜半岛甚至于东北亚的形势,显得高度紧张。美国和日本的军事关系将变得更加亲密,美国为建立导弹防御系统,已将高性能X波段雷达部署在日本。因此,捕捉朝鲜导弹所需的时间变短。问题是,美、日联手牵制的对象,表面上看是朝鲜,但实际上瞄准的是中国。

  “美、日反中国联合战线”,以朝鲜挑衅为借口,已愈来愈明显。这对追求“和平发展”的中国来说,显然不希望看到对立战线这么快就形成。因为在日本部署的X波段雷达,不仅能监视朝鲜全境,而且还能帮助美国和日本了解中国的军事动向。

  对当前事态的发展,美国要求中国做出明智的选择,阻止危机扩大,并在适当的时机透过外交努力寻找突破口。对试图进行赌博的朝鲜,中国有必要传达“可以理解,但不能接受”的明确信息。如果东亚地区秩序演变为对立局面,中国的应对余地将变得越来越小。

  朝鲜也要知道,自己的行为已导致中国受到了美、日同盟的压力。而韩国政府,要从朝韩关系和地区秩序的角度出发应对导弹危机。如果地区秩序陷入对立局面,朝韩关系也将面临困难。一旦失去目前的机会,以后甚至很难找到外交突破口。

  延世大学教授金基正说,东亚局势再次动荡不安,各国已展开激烈的外交攻防战,而这对地区秩序产生的影响也绝不寻常。东亚地区秩序具有与生俱来的不稳定性。地区不断的军备竞争是一个原因,而且不具备能担保稳定性的制度。朝鲜导弹危机就像突破这一不稳定的地壳缝隙即将爆发的火山。

  棕鹤

  图:

  25日,一名韩国礼兵守卫在韩国举行朝鲜战争爆发56周年纪念活动现场。

  1950年10月19日,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

  1950年9月26日,一个被抛弃的小女孩在仁川的街道上哭泣。

  1953年7月27日,“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南方都市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