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大师的悖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12:13 信息时报

  上周,法国大导演吕克·贝松到北大演讲,俺义无返顾地去听。无它,只为领略一下大师风采。

  大师果然是大师,上来先讽刺了好莱坞,认为自己的电影好莱坞打死都拍不出来的。赢得北大学生的满堂彩,众人皆对大师做仰目状。不料人群中跳出一女生暗施冷箭,令大师猝不及防:“您现在的电影一部不如一部,是创作力的枯竭吗?您为什么要写作《亚瑟》

,是因为《哈利·波特》卖得太好,想跟风吗?”大师脸红了,脸上泛着少许尴尬,最后用法国人的优雅以及吞吞吐吐的答案掩饰过去。

  大师此行北大的目的,并非给北大的同学普及电影知识,分享人生经验,更多是为宣传他的新书。所谓的造访,不过是一种商业手段——大师做事情,通常都打着艺术的旗号。所以,我们这些通常见不到大师的普通小老百姓,往往被大师的模样吓住。特别是当他抑扬顿挫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滔滔不绝地夸奖自己的时候。

  我不由得对那位女生肃然起敬,大家都给大导演戴高帽的时候,泼冷水的人尤其值得喝彩,这大约叫独立思考。在这个大师辈出的年代,我们需要擦亮自己的眼睛。一味地追捧所谓的大师,就会被大师的招牌所迷惑。

  我对老吕不熟,也没有看过他那些广为文艺青年们所知的电影,诸如《这个杀手不太冷》、《第五元素》等片,不敢枉加评论。但我看了他近两年来监制的若干部电影,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在批判好莱坞的同时,大师进入了一个悖论的怪圈——他自己也在商业化,拼命地为票房而努力。但他依然认为只有他玩的是艺术,别人都是商业片。评价标准的不统一让大师心理失衡,一方面攻击好莱坞,一方面又渴望好莱坞的商业投资,与人家握手。

  其实,只要你放下身段,说为钱拍片也没有人觉得不好,但大师偏偏不,总认为艺术不得同金钱相混淆,否则容易污染了自己的灵魂。想想大师们活得的确够累,为了维护自己的艺术形象,要用小钱拍出艺术片,而必须拒绝大钱。可是,小钱也是钱啊,如果可以不用钱拍出艺术片,那艺术才够纯粹!

  国内据说有三位大师级导演。张大师和陈大师都放下身段,搞商业片了,拿票房说事了,以前人家可是搞艺术片的;冯大师在人们眼里似乎还算不上真正的大师,因为他太接近老百姓了,太容易让观众看懂了。但人家好处在于不装B,商业就商业吧,只要人民群众喜欢。

  我们的大师都不忌讳谈钱了,这真是一大进步。

  他们比老吕强一些。当然,有钱也不是大师们拍烂片的理由。请大师们继续努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