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禁毒日之帮教:心理矫治引导吸毒人员树立生活信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15:22 广西新闻网

  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记者傅茗 通讯员廖洁柳

  “一朝吸毒,十年戒毒,终身想毒”,是一些吸毒人员的真实写照。为克服吸毒劳教人员的心理障碍,目前,广西劳教局在全区劳教场所逐步推行开办“戒毒康复训练”班,通过心理矫治、模拟场景训练,增强吸毒劳教人员自我管理能力。训练班的辅导民警均为女性,她们以父母之心、医生之职、师长之责,去开展心理矫治工作。

记者日前走进劳教所,了解到一个个戒毒康复训练班里的真实故事

  “你的心事我愿意听”

  戒毒所的一名辅导员在工作手记中写道:“吸毒人员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情感是细腻的,关键在于我们每个人是否愿意倾听,愿意帮助他们。”

  在广西第二戒毒劳教所,记者见到了黄英,一个被学员们称为“知心姐姐”的辅导员。黄英告诉记者,刚开班时,男学员们一上课就问:“老师,你吸过毒吗?你了解我们的感受吗?”

  为了摆脱最初的尴尬,黄英运用了心理学中的图画演示法,让学员们画出自己心中美好的愿望。其他男学员很快便画出了太阳、花朵、美女,可是,学员陈某却什么也画不出。黄英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大家把画的意义写下来,结果,陈某写道:“我是一个边缘人,我不被正常人所容纳,又不愿意回到吸毒的群体,我的生活没有阳光。”

  陈某为什么有这种消极的心理呢?黄英决定作进一步的了解。原来,在不久前陈某遇到了刚被送入所的劳教人员李某,李某已经停吸一年了,可是最近又复吸了。陈某原本想拿李某当作榜样,可看到李某又“二进宫”后就失望了。黄英在筹谋着该怎样打开陈某的“心锁”。

  一曲歌送来成就感

  为了解开陈某的心结,黄英耐心地和陈某解释,吸毒同样是一种精神依赖疾病,有病就要治疗。对于吸毒者而言,并不是一复吸就全盘否定,而是看其保持操守时间的长短。这就像一个人曾经感冒过,如果一年后再次感冒,难道能说感冒一直没好吗?

  为了帮助陈某融入戒毒团队,黄英经常在小组讨论中提出“假如我是陈某,我该怎么办”的问题,让他感受团体对他的关心和支持。不久后,陈某变得爱说话了,积极参加团体活动了,他的心态在康复训练中得到了调整。

  一天中午,所里的广播传来了陈某为黄英点的歌曲。当悠扬的歌声回荡在所区大院的一刻,黄英的心也被一种幸福的成就感溢满:“那时我想,即便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去年11月,陈某解教出所,坚持每个月与辅导员的联系,至今保持操守(没有复吸)。

  “戒毒康复训练”班的学员,每天都会通过“个人感言”的形式,记录自己每天的点滴变化。辅导员们在关注他们的同时,始终灌输“每天积累一小步,人生迈出一大步”的观念,引导他们注意积累,注重每一个细节。

  再难猜的心思也要猜

  今年5月的一天,广西第二劳教所的劳教人员林某,突然大声地对辅导员郑冬林说:“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在大海里无助漂泊的流浪者,是老师教会了我克服与忍耐,老师,你是我到达新岸的救生圈。”

  听到训练班学员的心声,回想从事戒毒康复训练教育的种种艰辛,辅导员郑冬林的眼睛湿润了。

  郑冬林告诉记者,她有一个7岁的孩子,平时回到家里看着天真可爱的孩子,她常常在想自己的孩子在想什么,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可当“戒毒康复训练”班开班最初的那段日子,她也观察着每一个学员,揣摩着他们的想法,可她发现,这些成年人的心思,远比孩子的心思难猜测多了。

  一次,在接见时,一位白发苍苍的学员家属,含着泪水拉住郑冬林的手说:“郑老师,我生他养他却没办法教育好他,你一定要帮帮他。”那一刻,郑冬林想到了许多。每一个吸毒者的背后,都有许许多多备受创伤的家庭。帮助了吸毒者,也是为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尽了自己的力量。所以,再难猜的心思,她也要去猜,而且也要达到“八九不离十”的境界。

  求学员家属接受忏悔

  在“戒毒康复训练”班里,小林是个“二进宫”学员,他态度消沉,不愿与人交流。经过咨询,小林说出实情:在劳教所他的确戒了毒,可是回到家里,一看到亲人们疑虑的目光,他就想在毒品里麻醉自己。

  要让他真心戒毒,就应当让他学会面对伤害过的人。训练班里有“学会忏悔”这一环节,需要联系学员的家属协助帮教。郑冬林在联系林某家人时,告诉他们,林某要对他们表示忏悔。家人轻蔑地说:“相信他?太阳从西边出来吧!”

  郑冬林一再努力说服,可林某的家人却不愿意再接电话,甚至一看到是所里的号码就马上挂掉。郑冬林只好将林某参加训练班后的体会,邮寄给他的家人,真心呼唤“帮帮他,再扶他一把”。

  几天后,郑冬林接到林某姐姐的电话:“我们想过了,你非亲非故的能这样待他,我们的确不该放弃。”

  林某在见到家人时激动不已,流着泪一再说:“我想见你们,郑老师说你们不会放弃我,坚持才有希望。”他的母亲说:“以往说戒毒,他自己都心虚不敢看我们,这次我们能感受他内心那份积极的愿望。”

  理解最终赢得了信任

  在广西女子劳教所,辅导员吴卿是学员们特别佩服的一个人,谈到对女性劳教人员的心理矫治,吴卿坦言自己是“摸着石头过河”。原本英语本科毕业的她,在一身英姿飒爽警服的“诱惑”下,来到劳教所报到。

  吴卿告诉记者,辅导员的信任是学员坚持的力量,必须毫无保留地信任她们,相信她们会改变,相信潜移默化的力量。

  在开展戒毒康复训练时,一些学员会不理解地问:“我们这样有用吗?谁会相信我们?又有谁会帮助我们?”

  黄某是一名性格暴躁的劳教人员,对身边的人和事充满了莫名的仇恨,矛盾激化时甚至会大打出手。要解决她情绪失控的问题,吴卿首先从她童年的经历去找原因:黄某出生的第七个月,父母分居了,她由外公外婆抚养,母亲情绪不稳定,“她经常骂我,很难听,还打我,我恨她,曾经想过在夜里,她睡着的时候,用刀砍死她”。

  在倾听黄某讲述时,吴卿的耐心倾听、理解最终感动了黄某,赢得了黄某的信任,黄某说:“我吸毒后,第一次有人这么理解我,为了老师,我会努力。”

  狂躁学员平静下来了

  经过进一步咨询,吴卿了解了黄某吸毒的原因。

  15岁那年,黄某和两个贵州妹在发廊里工作,原本好意帮贵州妹去要点白粉,可是却被贩毒的男人用毒品迷醉后强奸,夺去了初夜。从此,黄某发誓不再相信任何人,她恨毒品毁了她的一切却无力摆脱。

  在康复训练中,吴卿为她制定了训练方案。第一步通过场景模拟来宣泄情绪,第二步引导她化解情绪,学会宽容。使她明白长期吸毒的人思想、性格已发生了变化,冷漠、自私、狂躁冲动,甚至丧失人性,无视他人利益。因此,贵州妹同样是毒品的受害者,一切都是由于毒品引起的。第三步要学会舒缓放松,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情绪激化时用慢呼吸或着按压肘正中方式来缓解。

  经过训练后,黄某的情绪平复了许多,遇事能冷静处理了,谈到解除劳教后是否再吸毒,黄某自信地说:“相信我,我对毒品已有控制力。”

  吴卿能取得心理多疑、情绪反复的女性吸毒劳教人员的信任,并不是偶然的。在长期的工作中,她不断地学习着专业知识,最终获得心理学研究生学历和国家认证的心理咨询师资格。

   后记:

  记者了解到,广西第二戒毒劳教所、广西女子劳教所、广西第二劳教所等3个劳教所,共举办了8期戒毒康复训练班,总共有353名劳教人员参加,目前已经解教的有159人。根据辅导员和家属反映,保持操守的有108人,时间最长的已达1年半。在劳教所,记者听到辅导员们说得最多的就是:“吸毒者可能就在你的身边,他们也许是你的亲人,你的朋友,请给他们一个空间,给他们多一些关爱!”

  民警手记:

  白发母亲的一声叹息

  这是我在戒毒劳教所工作时发生的一个故事。

  我的办公室隔壁是所里的管理科,每当所里有吸毒劳教人员解教时,管理科门前总有三三两两来接人的亲属。来的大多数是母亲和亲友,通常家属的表情和解教的吸毒人员一样,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他们总是满怀感激地和管教干警聊上几句,才匆匆离开,但有一位母亲是个例外。

  一天,窗外的走廊上,管教干警带来一个解教的吸毒劳教人员。这个被解教的人始终低着头,呆呆地望着摆放在走廊的一盆小幼菊。和别人的兴高采烈相比,他的沉默是如此的不协调。我想,也许是未见到亲人吧。

  我没再细想,便径直走到管理科取资料,门口站着一位白发老妇人,她穿着一件素花衣裳,看上去该有60岁了吧。我绕过她时注意到,她的鞋上沾满了尘土,看来,她一定走了不少路,才找到这个地处郊区的戒毒劳教所。

  老妇人站在办公室门口,有点紧张,停了好一会,她才小心翼翼地问值班干警:“请问,我儿子在里面真的不吸毒了吗?”

  “是啊,他是提前解教,要表现好才行的。”值班干警小张快人快语地回答。

  老妇人想了一会儿,又问:“那他表现好,你们留他在这儿不成吗?”

  小张告诉她:“这是不允许的。”

  老妇人似乎犯难了,她下意识地捏了捏衣角,又小心地问:“那你们可以不放他出来吗?”

  “不行,他的劳教期结束了,该回去了。”

  “回家……唉,他一回家什么都改变了,他还会吸毒的。”老妇人百感交集,“如果……”她显然还想说什么,但只皱着眉摇摇头,然后慢慢转过身,长长叹了口气,走出去了。

  我从来没有听过这样沉重的叹息,重重的,连空气都似乎凝固了。在毒魔面前,即使是天底下最值得赞颂的母子亲情,也变得苍白无力。

  老妇人最终还是领走了她的儿子。听小张说,那个在走廊上一言不发的吸毒劳教人员便是她的儿子,“一个大男人,哭得跟泪人似的。”小张还说,老妇人是牵着儿子的手走出戒毒劳教所的。

  从此,我再没有见过那位老妇人和她的儿子,可我却怎么也无法忘记这位母亲的叹息。编辑:王香菊作者:傅茗 廖洁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