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45年孤独换回1700万条冻土数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15:25 新民晚报

  

45年孤独换回1700万条冻土数据
45年孤独换回1700万条冻土数据
特派记者曹刚季颖文彭幼龙摄

  青藏铁路格尔木至拉萨段,连续穿越冻土地带550公里。冻土问题是世界性难题,也是建设青藏铁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

  1961年,风火山扎下第一顶帐篷,我国首个为攻克冻土难题而建的观测站设立。几

代科技工作者在“生命禁区”枕风卧雪,以超人的忍耐力,硬是啃下了这块骨头。

  从格尔木出发时,阳光灿烂。沿青藏公路驱车约300公里,我们来到中铁西北院风火山冻土观测站,期间经历3场雨、2场雪和1场冰雹。

  在裹挟着冰雹的小雨中,缓缓登上通往观测站的台阶,刺痛的脑袋提醒自己,这里海拔已近4800米。轻叩白色水泥屋的房门,眼前出现两片异样的嘴唇。

  黑紫色嘴唇细弱的声音

  嘴唇是深深的黑紫色,叫人不忍多看一眼;轻微翕张,流出细弱的声音:“我是孙建民。”

  1978年,21岁的孙建民扎根风火山,至今28年。多年缺氧夺去了他嘴唇的血色,面色黑青、行动迟缓、说话有气无力,这都是高原病留下的痕迹。“我们的五脏六腑,多多少少都有些高原病,这么多年,早习惯了。”孙建民苦笑。

  昏暗的房间约10平方米,挤着3张单人床。另2张床属于孙建民的同事,36岁的杨奇和31岁的邹林立,两人到风火山也都将近10年了。整座观测站,就他们仨留守。“隔壁还有空房间,但是大家住在一起比较暖和。寂寞时也有人说个话。”最年轻的小邹说。三个人的嘴唇有着相似的颜色。

  “房间里虽然暖和,但每天谁也睡不好,”杨奇在一旁补充说,“晚上9时上床,起码一个多小时后才能睡着,凌晨3时就醒了。头疼、胸闷、气短,只好呆呆地躺着等天亮。”

  一月不吃菜一年不洗澡

  孙建民上一次吃到蔬菜,还是在20多天前。那是一小盘黄瓜肉片,由于气压低,翻炒了足足20分钟,才勉强弄熟。“味道怎么样,现在已经记不清了。”

  在观测站,固定一日两餐,上午10时,下午6时。水只能烧到70℃,馒头蒸不熟,饭是夹生的。面条、面片、洋葱、鸡蛋,放在一起乱炖。最近一个月,顿顿如此。遇到气候恶劣,经常几个月断菜断粮,只能到10公里外的藏民家讨些吃的回来填饱肚子。

  观测站最怕断水、缺水。“冬天,我们要走几公里去砸冰块,搬回仓库,等它融化;夏天,就喝含碱量高的河沟水,肚子胀得难受。”孙建民说:“最近情况好多了,每隔几个月,会有人把水从200多公里远的纳赤台送过来。”

  在山上,孙建民很少洗衣服,最多一个月洗一次。“一年就二三套外衣,只要保暖就行。”

  一年不洗澡也是常事,“为了节约水,也害怕感冒。”高原上最怕感冒,轻微的感冒可能引发可怕的并发症,甚至威胁生命。

  任大雪封山“828”雷打不动

  气候恶劣多变、生活十分艰苦,但没有影响孙建民们的工作。每隔5天,他们步行到1公里外的铁路路基观测取样,分析冻土变化;每天3次,步行到300米外的气象场观测取样,分析天气对冻土的影响。早晨8时,中午2时,晚上8时,几代守山人,45年“828”工作时间表雷打不动,从没缺失过一条观测数据。

  孙建民记得20多年前的那个暴雪夜,师傅周怀珍说的一段话。当晚,刚到观测站不久的孙建民问:“师傅,雪这么大,明天再去行吗?”周怀珍说:“这是我们风火山第一代人定下的铁律,就是下刀子也得去。”零下40℃的深夜,回到观测站时,周怀珍已冻得说不出话。

  这些工作,一干就是整整一年。下山调整一段后,又得再次上山。45年来,几代守山人测取1751万条冻土数据,平均每天1000条以上。每条数据,都关系青藏铁路建设的成败。

  孙建民说,中铁西北院还有大批科研人员做了许多研究分析工作,他们功不可没。如今,1751万条数据,已凝结成29项重大科技成果,奠定了中国冻土观测的世界领先地位。

  最害怕寂寞最想去拉萨

  “苦不可怕,寂寞最难熬。”孙建民说,“人特别烦躁时,看谁都不顺眼,可是连吵架的人都找不到。”观测站没有车,遇到急事,就跑到公路边去拦车,到格尔木要5个多小时。

  1996年,站里有了第一台电视机,但是没有电。下象棋是唯一的娱乐,体力最多坚持一个小时。看书,半个小时就会头昏眼花。

  1998年,站里终于有了一台柴油发电机,电视机能收看2个频道,中央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但电力只能维持2个小时,看了新闻联播,就看不完连续剧。手机信号完全没有,固定电话线路也没安装,要走几十公里才能打上电话。与家人联系,只能靠写信。“得等到下山办事时寄出去,最快也要一个月才能收到回信。”

  “最难忍受的是想老婆,我已经快50岁了,像他们30来岁的年轻人,怎么能不想?”

  下个月,孙建民将坐火车去拉萨。为青藏铁路工作了大半辈子,这是他最大的心愿。“许多同事和我一样,都特别想亲身体验一下青藏铁路的沿途风光。”

  即将实现心愿的还有观测站原党支部书记王占吉。老人在上世纪80年代献身风火山并留下遗言:“把我埋在风火山,一定要等到火车从身边通过。”

  【焦点关注】

  解决冻土三大对策

  冻土最可怕的特性,是“热融冻胀”——遇热融化下沉,路基塌陷;遇冷冻胀变形,把路基和钢轨顶起来。一沉一胀,严重影响路基的稳定性。

  “如果把冻土比作冰棍,那就必须尽量减缓这些‘冰棍’的融化速度,使它能抵挡温度的变化。”中铁西北院工程师李勇,研究高原冻土20余年,他以一个个形象的比喻解释冻土问题的解决对策。

  “盖条棉被”碎石护坡

  “木箱里的冰棍,怕融化就拿棉被捂上,修铁路也借鉴了这个思路。”

  李勇介绍,青藏铁路的“棉被”主要有两种——在路基斜坡上,铺筑一定厚度的碎石,称为“碎石护坡”;在路基下填筑一定厚度的片石,称为“片石通风路基”。碎石间有空隙,起到通风作用:冬季从路基中排除热量,夏季可抵挡热空气,减少热量吸收。

  据了解,由于成本低廉,目前青藏铁路已建成的路基中,一半以上采取了这一种对策。

  “放进冰箱”热棒技术

  “棉被的效果并不持久,最好能把冰棍放进冰箱。热棒就能起到冰箱的降温作用。”

  青藏铁路沿线路基两旁,常能看到一些碗口粗细、高约2米的钢管,这是热棒。棒体中空,灌有液态氨,在路基下,埋藏5米深。

  热棒具有单向传热性能:热量只能从地下传到地上。冬季,棒内的液态氨由液态变为气态,带走热量,增加路基冷储量;夏季,热棒则停止工作,保持冻土低温,使其不被融化。

  “热棒这个不需动力的制冷机,已在青藏铁路沿线铺设了约14000根。”李勇说。

  “换个口味”以桥代路

  “对极不稳定的高含水量冻土地段,用棉被和冰箱不管用,我们换个口味,以桥代路。即便‘冰棍’融化了,也不会影响路基。”

  青藏铁路沿线,“以桥代路”里程达156.7公里。桥墩深入地下20多米,桥墩与冻土层间的摩擦力足以支撑路基的稳固性。浇筑桥墩的混凝土经过特殊加工,能够以最短的时间与周围冻土固结。尽管地表的浅层冻土起伏不定,大桥依然可以保持稳定,不受干扰。

  网络互动

  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最新进展和报道请关注本版和新民网www.xmnext.com。

  四十五年来,观测站的工作人员每天收集冻土数据

  铺设在冻土上的铁路伸向远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