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毕业证咋成了提高“就业率”的道具?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6日23:57 红网

  高校毕业班学生即将毕业离校,但安徽少数高校为了提高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要求毕业生必须提供就业协议书和就业接收函,否则不发放毕业证书,少数毕业生就因此而拿不到毕业证书,个别甚至找到学校附近的小店随意“签约”。(6月26日《中国青年报》)

  众所周知,“就业率”和“失业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下,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都对大中专生的就业情况给予了高

度重视。可是,就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当不乐观,政府和社会都在千方百计想办法的情况下,一些高校竟然把“毕业证”当道具,人为地“逼”出所谓的“就业率”,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事实上,就业率本身是没有“原罪”的,错就错在它成了眼下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就业率低的学校和专业,可能面临招生计划减少甚至停招的危险;就业率的下降,会影响学校的声誉,造成招生困难。在这样的“大气候”下,一些高校跟政府和社会玩起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迷藏。去年这个时候,湖北省中医学院竟然编造“莫须有”的用人单位,与应届毕业生签署就业协议,并将学生交由人才中心托管,以此来创造所谓的“高就业率”(2005年7月13日《市场报》)。

  这次安徽部分高校把“毕业证”当道具,人为地“逼”出所谓的“高就业率”,只不过是把这种“潜规则”再次给予了放大。一是为了“欺上”——有了“高就业率”,就可以在向上级汇报工作时“理直气壮”,就可以在下一年的招生广告中骄傲地写上“本校就业率……”,就可以取得政府部门在专业设置、招生人数、增设学位授予、经费拨款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二是为了“瞒下”——有了“高就业率”,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深造”,然后再用小店的接收函来美化学校的就业率数字……

  高“就业率”的“数字谎言”粉墨登场,一方面暴露了当前部分高校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极端的功利主义心态,浮躁的作风和荒唐的政绩情结,也凸显了他们对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的轻视;另一方面也容易使一些地方政府部门误判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误导政府部门的决策,影响当前的劳动和就业政策的执行;三是扰乱了公众的视线、干扰了正常的招生就业秩序,伤害了学生和家长对高等教育的信任。

  由是观之,“变相就业率”既不是高校的金字招牌,也不应成为一块遮羞布。当务之急,一是要加强监督,进一步完善高校办学水平评估体系,淡化就业率的宣传;二是要改革“就业率”统计制度,让最有发言权的学生来说话。如果就业率的统计现状不改变,如果高校评价体系不改革,如果不就事论事、现不为例,那么,挟“毕业证”来提高“就业率”之类的的荒诞剧就不会是“最后的绝唱”!

稿源:红网 作者:高福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