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安源路矿罢工发现新史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01:48 燕赵都市报

  

安源路矿罢工发现新史料

  刘钟淇的劝告信。刘树鹏/摄。

  

安源路矿罢工发现新史料

  为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资料图片)

  本报沧州电(通讯员周金良、刘立鑫 记者刘树鹏)1922年9月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是我党领导并取得胜利的著名工人运动。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之际,海兴县委党史研究室发现了有关见证和诠释安源路矿工人罢工的三封重要信札。

  ■信札由来及杨建章其人

  经初步考证,这三封信札收信人均为时任汉冶萍公司(安源煤矿属汉冶萍公司管辖)总办、湖北督军署军务课长杨建章。一封是路矿当局代表舒修泰在罢工初期写给杨建章的请示信;一封是杨建章的同乡校友刘钟淇就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写给杨建章的劝告信;另外一封是前清故旧高芬淇在安源路矿罢工平息后写给杨建章的评价。

  汉冶萍总办杨建章,字文凯,1883年生于直隶盐山县(今河北省海兴县城北)杨庄村一个贫苦家庭,本人自幼聪明,是一个有着社会同情心和正义感的官僚。

  ■第一封信:见证历史进程细节

  1922年5月10日,担任萍乡总矿副矿长的舒修泰写信给总办杨建章汇报并请示如何处置工人罢工问题,信称:“建章总办大人伟鉴:……永矿至今仍未开工,将来究如何进行,尚须静候董事会议决,方有把握。”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安源路矿举行总罢工之前,其部分已开始了罢工。

  杨建章在收到舒修泰的请示信后,并没有召开董事会议决,也没有给予及时的答复。随着罢工斗争的不断发展及汉阳铁厂大罢工的胜利,1922年9月7日,毛泽东再次来到安源部署和发动安源路矿总罢工。

  ■第二封信:谆谆劝告同情革命

  1922年9月10日,杨建章的同乡校友刘钟淇从日本东京给他发来了劝告信,信中称“建章仁兄惠鉴:倾读报纸,知贵厂有工人罢工之说。”“遥想我兄处置得法”,信的开头就表示了刘钟淇对此事的极大关注,他在信中写道:“近数年来因国库空虚,到处穷闻迭出,官员罢业,军人哗变,劳动者罢工在今日已不为怪闻矣。北京陆、海、参、内、财、教六部员且罢业,何况以力售钱为生活之工人乎?此乃国势趋之使然,政府迫之使然也。”为劝告并安慰杨建章,刘钟淇还写道“局部当轴者亦莫可如何?”他希望罢工之事“早有结束惟愿。”他告诫校友“愿耐此艰局,大展善后之策,藉此变故。”他还苦口婆心的忠告:“幸勿以此作灰心之感也。”此信虽写于1922年9月10日,但从日本寄至安源确需一定时间,就在这段时间内,路矿当局在没有经过杨建章的同意,于9月12日,向工人俱乐部作出使工人不能满意的第一次答复。毛泽东根据对杨建章的了解,及时为罢工运动提出了“哀兵必胜”的策略,他要求罢工口号一定要“哀而动人”。根据毛泽东的这一主张,俱乐部提出了“从前是牛马,现在要做人”的罢工口号。以此,取得社会各界的同情和支持。9月14日凌晨,安源路矿17000多工人举行大罢工。恰在此时,杨建章收到了刘钟淇从日本东京发来的劝告信。受这封信的影响,同时也受“哀而动人”的罢工行为的感染,杨建章终于做出了重大让步。可见刘钟淇的这封信,在当时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三封信:印证刘建章“素孚”政策

  1923年2月7日,京汉铁路“二七惨案”发生后,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打倒压迫和残杀工人的军阀,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就连当时的一些开明绅士也起来声援,同时也对杨建章在处理安源路矿工人运动时的思想政策和宽容态度给予肯定。杨建章的前清故旧高芬淇来信称“建章老棣总办左右:贵厂工人滋事,刻始闻知,以老棣恩感素孚谅之,已早日平息矣。”该信是开明绅士对杨建章用“恩感”的政策,采取“素孚”(不动武)的方式解决工人问题的褒奖。

  以上三封信的发现不仅见证了安源路矿工人罢工运动的全过程,还诠释了运动期间高层决策人物的内幕,是极其难得又极其珍贵的党史资料。

  相关链接

  安源路矿大罢工

  安源路矿大罢工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第一次取得胜利的工人大罢工。1922年9月14日,江西安源路矿1.7万多名工人在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等人的组织领导下,成立工人俱乐部,举行声势浩大的罢工。经过5天的激烈斗争,路矿当局被迫承认工人俱乐部有代表工人的权利,接受工人提出的保障工人权利、增加工资、改善待遇、废除封建把头制等要求,罢工取得重大胜利。这次罢工组织严密、斗争策略灵活,表现的英勇斗争精神为全国工人罢工斗争树立了楷模。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