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东北第一碑”深锁日本皇宫100年(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05:30 华商网-华商晨报

  

“东北第一碑”深锁日本皇宫100年(图)

  鸿胪井碑拓片

  

“东北第一碑”深锁日本皇宫100年(图)

  鸿胪井碑深藏日本皇宫■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

  新闻背景

  东北史学界颇为重视的中国国宝“东北第一碑”唐鸿胪井碑,缘何深锁日本皇宫100年难见天日?在中国民间明确表达了讨要国宝的意愿后,日本皇宫又为何以“石碑为日本的国家专有财产”为由而断然拒绝?

  2003年7月5日,文化部主管的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启动“国宝工程”,将唐鸿胪井碑列为重点研究项目之一。

  2006年6月10日,时逢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唐代东北地区归属中央政府的惟一存世物证———鸿胪井碑的命运再次受到关注。

  与王仁富老教授2003年那次重逢,让大连大学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主任王禹浪感到惭愧。作为研究东北史超过30年的学者,王禹浪说,在遇王仁富之前,他竟不知道,排在自己“东北十大碑刻”研究计划首位的鸿胪井碑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碑”,而是一块“刻石”。

  日本为何深锁我国宝?

  学者:为宣扬东北与汉族隔绝做准备

  关于鸿胪井碑的保护,有关材料显示,清朝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清朝当局曾下令对鸿胪井碑进行保护。次年8月,前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安徽贵池人刘含芳派人依刻石建成一座石亭,取名唐碑亭。

  此次记录的数十年之后,1979年6月6日,旅顺口区革命委员会为了保护鸿胪井,在鸿胪井遗迹旁设立文物保护碑,但此时,原始的唐鸿胪井碑以及唐碑亭已不见了踪影。

  关于唐鸿胪井碑的消息,最近一次闯进中国人的视线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

  王禹浪说,那个时候,与鸿胪井碑相关的日文资料被中国获得,并首次由辽宁省博物馆翻译出来公诸于众。人们这才了解到,作为我国国宝的唐鸿胪井碑近百年去了哪里。

  王禹浪说,1906年前后,日本人在日俄战争结束后,把这个碑作为战争的战利品运回了日本并献给明治天皇,一直到现在,它作为皇族的胜利纪念物留存在日本皇宫,成为日本皇家的私有物品。

  首先公布这件事的人是渡边谅。上个世纪60年代,他在日本皇宫里拍摄下了唐鸿胪井碑的照片。

  上世纪80年代,日本一位学者酒寄雅志依据渡边谅的图片,查阅了日本防卫厅的有关档案,发现了资料中明确记载了这块碑的尺寸以及运输经过。更为重要的是,一个惊人的事实也由此暴露———掠夺唐鸿胪井碑是有计划的!

  据王禹浪介绍,日俄战争结束后,朝日新闻社大阪支社的一名文化记者被派到中国辽东半岛考察,他把鸿胪井碑评价为“此碑于史有益”。这个人就是后来日本最为著名的汉学家———内藤湖南。

  王禹浪坚持他的研究结论:当年日本藏匿起这块刻石是为宣扬东北与汉族隔绝做准备。

  “东北第一碑”为何重要?

  学者:可以有力驳斥“别有用心”的观点

  因为鸿胪井碑的“失踪”,国际上出现了这样一种观点:历史上,渤海国(东北地区)是与唐王朝完全对等的独立国家。

  而那块曾经躺在中国东北旅顺黄金山脚下的鸿胪井碑,可以有力地将这个论调否定。

  王禹浪告诉记者,公元713年,为了稳定边疆,唐朝中央政府派出鸿胪卿(注:鸿胪寺是唐代主管民族、外交事务的政府机构,鸿胪寺的正、副官是鸿胪卿和鸿胪少卿)崔忻作为使团负责人,前往震国(当时东北地方政权的名称,由少数民族靺鞨族建立,首领叫大祚荣)进行册封。

  此后,大祚荣被封为渤海郡王,震国的名称也随之更改为渤海郡国,简称渤海国。

  王禹浪说,他的大量查证目前已经做出了最新的结论,崔忻的使团当年的路线为“长安-山东半岛-旅顺黄金山-辽东-延边”。

  公元714年,完成册封重任的崔忻率团离开塞北寒山,原路返回。

  再次来到旅顺黄金山脚下时,为了纪念此次重大历史事件,崔忻在黄金山南麓和西北麓各凿井一口,并在西北麓井旁一块石头上刻下29个字: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

  王禹浪说,这是唐王朝正式册封渤海国的一个没有被修饰过的见证碑,它证明东北一直是中国的一部分。

  目前,国外一些别有用心的学者提出,渤海国是高句丽的后裔。而此碑的内容比任何文字资料都有说服力———渤海国建国的主体民族是靺鞨族,而不是其他民族。

  王禹浪说,事实上,在唐鸿胪井碑被日本掳走后,时任旅顺海军镇守司令长官的日本海军中将富岗定恭在鸿胪井碑的遗址上又立了一块碑———鸿胪井遗迹碑,宣称自己“恐湮灭其遗迹,树石刻字,以传后世”,公然为自己的掠碑勾当贴金。这个碑目前还在旅顺的黄金山下。

  “第一碑”其实不是“碑”

  “石大如驼”,严格来说应是“刻石”

  2002年12月,王禹浪卸任哈尔滨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职务,到大连大学担任中国东北史研究中心主任。一直看重考虑材料研究的王禹浪,上任后立即提出“东北十大碑刻”研究计划,鸿胪井碑位列第一。

  不久后,王禹浪介绍说,一个重要人物出现了,他就是王仁富。

  1995年前后,王仁富就开始了深入的调查研究,是自费为讨还唐鸿胪井而奔走呼号的“第一人”。2003年初,成立了旅顺唐鸿胪井刻石研究所,王禹浪任所长,王仁富任副所长。2003年7月,召开了首届唐鸿胪井刻石学术研讨会,并考察了遗址。‘

  说王仁富是个重要人物更在于,“我惊讶的是,我是研究东北史的,我还设定了碑刻研究计划,可是我事先并不知道这个鸿胪井碑其实是个石头。通过王仁富介绍,我才知道,闹了个多大的误会呀。不光是我,整个学术界都误会了。”

  据了解,国内相关研究人员在没有见到照片之前一直以为它是个碑,事实上它不是。

  “我们以前一直认为它是块碑,这个碑多大呢,高70厘米,宽50~60厘米。一直以为这么点儿个小碑刻了29个字,后来一看照片才知道,它是一块整个的石头,而实际的尺寸是,碑石正面宽度为300厘米,厚200厘米,从地表向上的高度为180厘米(不含埋在地下部分),石大如驼,像骆驼那么大。严格来说它不是碑,而是刻石,就是在石头上刻字。”一位学者告诉记者。

  王仁富和王禹浪两人始终坚持,鸿胪井碑的学术价值、历史价值、文物价值都十分重要。这个碑可以印证中国的很多历史文献,比如说《新唐书》《旧唐书》,还有其他历史文献有关渤海国和靺鞨民族历史的记载,也可以用碑来校对文献。

  “崔忻,这个忻字,学术上争论很大,《新唐书》《旧唐书》里记载的是‘訢’,那么是文献上记载的对呢,还是石碑上记载的对呢,以及崔忻的路线、册封地,我们只有看到这个原来碑,我们才能更加深入的研究。”

  “但是碑在日本皇宫里,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只是民间以讹传讹的拓片,这个拓片可以改动,另外这个碑上,除了这个碑文以外,还有明代以来的五六处刻石……”

  “伤心石”何时回归?

  再过100年,还会有人知道鸿胪井吗?

  王禹浪认为,鸿胪井碑不应被视为“流失文物”,因为它是被作为战争战利品抢走的,这使它承载着重要的政治含义。这样的文物,日本需要无条件归还。

  今天还在日本放着有一个现实意义,“唤醒国人知道,这不仅仅是国耻,从侵略的角度来说,他是日本炫耀武功的证明。当初日本侵略中国,不仅造成了中国人民的伤亡,还造成了刻在我们心灵上的文化伤害。”

  “这个鸿胪井碑是伤心石,因为他是文化受掠夺的见证。”王禹浪说。

  而从学术角度来说,日本皇宫应该早日把这个碑公诸于众,还给中国。因为如果作为学术的研究,日本学者也看不着,他们也在呼吁让这个珍贵文物重见天日。

  “作为学者,第一要把这个碑的诞生经过、历史意义、学术价值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中国人知道有这么一件事儿,我们没有忘记鸿胪井碑被掠夺的耻辱,”王禹浪说,“现在我们就在倡导,把遗迹碑建成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或者把要回来的碑,拿回来还放在原地。”

  让王禹浪欣慰的是,“凡是知道的人,都在努力讨还国宝。”据记者了解,目前至少有旅顺历史文化学会等近10个学术团体及数百名学者专家加入到讨还国宝的行列中来。王说,“我希望知道的人越多越好。”

  而令王禹浪担忧的事情是,现在除了专业的东北史研究专家对它有所了解以外,很少有老百姓了解它。

  王仁富在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颇为气愤:“拿人家的要还回去,这是小孩子都懂的道理,我不相信日本有关人士不懂。”

  对于鸿胪井碑的回归,王仁富更是痛心:“碑之失,国之殇。何时归,痛断肠。”

  现在已经过去了100年,那么再过100年呢,还会有人知道鸿胪井吗?还有人对东北1000多年前与中原的关系有深切的了解吗?

  本报记者经淼曹雯雯

  相关链接

  鸿胪井碑被损坏

  苦心研究“鸿胪井碑”的王仁富,2001年南下深圳寻找崔忻后代接受记者采访时称,日本人不伦不类地在刻石的“石顶中央凿了个孔,孔中立有一个八角形石柱,用来支撑顶盖的中心部分”……亭四柱有损坏……日本一位学者看到刻石的损害惨状十分心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