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状元”说声再见为何如此艰难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08:50 上海青年报 |
□卢荻秋 日前,北京市12万高考考生成绩出炉。为减少对“高考状元”的报道,北京教育考试部门在各个环节上制订了详细的保密措施,不再向外界透露任何有关高考状元的消息。随后,北京多家知名高中校长联合发出倡议,希望不要像往年那样搞状元报道。此前,也有媒体发出同样的倡议。 刻意封锁有关“状元”的消息,有利于正本清源,无疑值得称道。不过,用心虽然良苦,未必有多少人领情。这不,随着阅卷结束,各地文理科“状元”一个个浮出水面。某门户网站还专门开辟了“高考状元榜”,目前已揭秘了广西、江西、湖北、辽宁、浙江、安徽、重庆等20个省市自治区的“状元”。可以想见,一年一度的炒作“状元”也将陆续拉开帷幕。 为什么向“状元”说一声再见会如此艰难呢?笔者认为这是多方利益博弈的结果。 先是“状元”所在的学校贪恋社会知名度。古人说“母以子贵”,自己的学生能在万马丛中取得“状元”桂冠是一件多么荣光多么耀眼的事啊,有谁愿意衣锦夜行不声不响呢?何况学校一旦名声在外还能带来考生如云的盛况呢。因此,我们很自然地看到,尽管北京市教育部门反对宣传“状元”,可本年度两名“状元”所在的学校还是不约而同地发出喜报,并主动组织“状元”见面会,安排“状元”公开接受媒体采访。 其次是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眼球而贴近“借光”。一些媒体“市场化运作”的程度很深,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动辄多版面、大篇幅炒作“状元”。 三是一些教育机构舍不得这一凸现政绩的好机会。对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升学率、名校录取率,以及高分考生比例等等,都是体现政绩的硬指标,更是群众满意度的基础。由此可想而知,一个地方出了“状元”,当地教育部门又如何能够沉得住气呢? 其实,关注“状元”是情理之中的事,但这种关注应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前提,任何偏离正确价值判断的炒作,都会对全社会尤其是青年学子产生严重误导。一年一度的热炒“状元”之所以长盛不衰,关键在于教育评价机制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没有真正深入人心。所以,说到底,应试教育的阴魂不散,炒作“状元”的大戏就必然会年年上演。而这,可不是一两个倡导就可以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