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陈铭海:高校何以年年岁岁"逼"相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08:53 东方网

  安徽省教育厅网站发布的消息称,近日陆续接到一些学生和家长的来电来信,反映一些高校采取扣押毕业证书等方式,要求实际上根本没有找到接收单位或根本未就业的学生提供就业协议书、就业接收函等就业材料,否则将扣押毕业证书。结果逼得很多学生编造假材料,有的甚至跑到学校附近的小店盖个章冒充接收单位,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据《中国青年报》)

  很巧的是,网易在转载这则新闻时,旁边就有一个题为“没签就业协议扣毕业证,学校称为提高就业率”的相关新闻。我点开一样,发现所谈问题跟现在这则新闻基本一样,而时间则是2005年6月28日。想想很有趣,如果我们在披露社会问题时,都把以往的相关新闻罗列在旁边,或许我们会看到“历史是多么的相似”。正所谓“年年岁岁‘逼’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真不知是否每一届的大学毕业生,是否都需要在此问题上被“威逼”一次,以这种形式来告别他们的大学生活?

  其实,大学在就业率上做假帐的问题,并不只是存在于少数的几所学校,而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只不过各校在“逼”的强度、措施等方面有所区别。对于这样一个普遍性问题,教育部门完全可以拿出明确的意见,公开提出对此类现象的惩罚举措。如果教育管理部门向社会明确传达一个信息,那就是此种做法是违反规定的,并且规定对“逼学生作假”的学校将进行怎样的处理。那我相信,学生和家长将更有底气来反对学校的违规做法,会更干预争取自己的正当权利。而学校在明确的规定面前,也必然会忌惮三分。

  其实,呈现在数字上的就业率并不能直接说明什么。我们看到,现在很多全国名牌大学的就业率比普通高校还低,但这并不能说明名牌大学学生找不到工作。而且,高校的责任在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让学生找到好的工作,而非时时以自身利益为重。安徽省的一些高校之所以在就业率上作假,就是把私利置于学生利益之上的表现。

  据记者了解,安徽省两年前开始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各高校就业率。显然,正是这种不太科学的做法,加剧了高校作假的冲动。教育管理者应该考虑更科学的高校评估办法,并且对民众做出正确的引导。否则,明年的今天,或许又有一批学生将受到学校的“逼迫”。


作者:陈铭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