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冷静看待专业的“冷”与“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09:12 四川新闻网

  一位朋友请我帮忙参考,看他儿子报考啥子热门专业为好。由此我想起另一位朋友前些日子向我倾诉的烦恼:他的女儿身为IT专业毕业生,以往认为铁定要当“白领”的,现在工作都不好找。让他想不通的是,女儿的专业,近年来一直是热门专业,但没想到,就业却成了大冷门。

  几年前,许多学生为考上法律、财会、计算机、文学、法学、新闻传播学、电子信

息科学、软件工程、等热门专业而欣喜,而从当前人才市场就业情况看,这些专业在就业市场上早已“黄花”不再,昔日热门专业由于供求失衡,找工作成了难题。竟大部分都成为就业困难“大户”。最典型的要算电子计算机专业:2002年毕业生就业率在90%以上,2003年就开始下滑,到2004年已经下滑到55%左右,而今年更是进一步下滑到了30%左右。而以往让人看不上眼的焊工专业,年收入在几万到几十万不等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闻了。

  热门专业为何就业冷?首先是对专业的冷热的认识在我国存在很大的误区。在我国,“冷专业”多是一些传统的基础性专业,给人的印象是老一套的“粗大黑”,像“农林地矿油”、机械工程、化学工程等,这些专业工作去向多是工厂、企业等单位,只能当工人,工作条件相对比较艰苦,待遇相对较低。远不如电子、信息、管理等专业时髦专业有吸引力,这些成了左右考生选择的因素,热门专业形成盲目追捧。由于考生有这样的心理,不少高校为了招揽生源,采取的是顺水推舟的态度:市场上什么专业热门,就上什么专业,而不考虑就业形势;既然学生认账,就纷纷抢办热门专业,先把学费拿到手,至于几年后市场如何就顾不上了。这样,热门专业设立越多,几年后的毕业生源就越集中,于是就形成“招生火,就业冷”的尴尬局面。

  专业冷热随着市场走。专业冷热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专业“热”与“冷”是相对的,是变的,热大劲了的专业就会变冷。由于冷门专业招生数量和规模相对较小,有的学校甚至停止了某些专业的招生,自然这方面的人才就供小于求。如我省属于产煤大省,但近6年来全省没有分配一名煤炭专业的大学生,而市场需求这方面的人才至少在1000名以上。需求的不断增加,毕业生稀缺与用人数量增加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些冷门专业自然咸鱼翻身,毕业生就成为“香饽饽”,在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自然让许多无法就业的热门专业毕业生羡慕不已。

  要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要求高校设置学科专业,要有长远、发展的目光。要避免高等教育与市场需求南辕北辙的不良倾向。要面向市场,做好调查,切忌因某些个别专业一时需求量大就一哄而上,或因某些个别专业一时需求量小就取消之。各高校应该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师资和市场需求,改革培养模式,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创新型人才,办出专业的特色,按照研究型、工程技术型、操作型等不同的层次培养学生,使招生、教学、就业形成良好衔接,并焕发生命力。教育部门要及时掌握有关动态,向广大考生和家长公布信息,让他们在面对高考专业选择时能够准确定位,做出科学选择。家长和考生不要跟风走势,不要只看哪个专业热门、新潮、前卫,而不对专业的内涵进行深入了解。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多角度地分析利弊,让自己的选择更趋于理性。

  马上又到高考填报志愿的时间了,希望考生和家长冷热静心看,把握住明天的命运。(作者:谢臣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