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毒”两年,当上爸爸感受温暖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09:14 海峡网-厦门日报 | |||||
两年前的禁毒月,我们采访了当时已经戒掉毒瘾的他们。两年来,他们过得怎样,有没有再受到罂粟的诱惑?昨日又到了“国际禁毒日”,我们再次走访了他们。
25日,海口学生参加“我为禁毒捐一元”活动。打赢禁毒人民战争,需要大家齐心
昨日,鹭江街道党工委、民进厦门市委青工委、民进思明总支向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捐赠《中国文化》、《人类文明》等图书100多册。 (刘为华 摄) 丈母娘现在老夸自己女儿有眼光 自信,是我们对他的第一印象。 笑容,是我们对他感触最多的地方。 “对不起,我迟到了,刚才工地上有点事情,处理完了才赶过来。”一个高高壮壮的男子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乍一看,我们都认不出他来。 一身阿迪达斯的运动装,爽朗自信的笑声,中气十足,搞得我们有点糊涂了,这还是两年前的张远吗?“这两年我胖了40多斤,现在180多斤了,都认不出来了吧?”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笑起来了,摸了摸自己的头发,“还是那个时候比较苗条。” “现在可不比以前了,要养活老娘老婆孩子一大家子。不好好干出个样子可不行。”两年前的采访中,我们得知在思明区帮教人员的协调下,社区给他安排了一份工作,不是很累,但是钱也不是很多。“以前只是在社区里干活,现在还会和朋友合伙做点小生意,多赚点,也能让家里人过得舒服点。” 我们“例行公事”地问起了他有没有受到过“毒友”的诱惑。“有时会有人来找我,‘委婉’地说刚从戒毒所出来,没钱没工作,希望借点钱。每次我的回答都是一样的:如果只是没钱过日子,那我借;但是,如果你是重新回去吸毒,那绝对没门,朋友都没得做!” “以前刚回村里,所有的人都把我当‘瘟神’,大人都告诉小孩,离我远一点,看了我就跑。现在,经常会有一些小孩调皮捣蛋,像什么老去网吧啦,逃学、不做功课啊,村里的老人家都让我去说。还说我的话比他们的管用,牛皮可不是吹的哦!” “还有,变化最大的就是丈母娘了。以前,她骂我老婆瞎了眼;现在,她夸自己女儿有眼光。最高兴的就是,我们给她添了个胖外孙。” “我儿子,一岁多了,个头超高,吃得又足。我现在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抱儿子,亲亲他。如果在睡觉,也要跑去房间亲他一下。” “我能得到现在的一切,要感谢大家的帮助和关心啊。没有你们,搞不好我又扛不住,又回老路去了。”说起今后的打算,他告诉我们,现在老婆在家带小孩,家里的经济来源只有他一个,等以后有条件,计划自己开个小店,自给自足。“你现在幸福吗?”我们问。他低头想想,异常坚定地说:“是的,我现在很幸福。我也希望其他的戒毒者以后都能和我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说着,他的脸上露出幸福的微笑。 照顾早产儿子,当“拼命三郎”跑出租赚钱 与张远相比,另一个采访对象郑伐的日子过得艰难得多。 我们没有见到两年前采访过的他,见到的只是他60多岁的老父亲。“他今天还要开车,来不了。”老父亲解释说。 两年前的采访中我们得知,郑伐正在申请贷款。当年,他得到了1万元的无息“幸福贷款”,自己买了一辆微型车。当时,他的妻子已经怀孕,为了能让家里的经济情况有所好转,他拼了命,天天早出晚归,忙着拉活。“每天眼睛都是红红的,每天大半夜回来,第二天一大早又出门。”老父亲说着,眼圈微微泛红。 全家满怀希望地准备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同时也等待着一个新的未来。孩子出世了,只在娘胎里待了6个月就来到了这个世界。因为是早产儿,孩子的身体很不好,一直需要调养。去医院检查是家常便饭,动辄数百元的治疗费把本不富裕的家压得有点喘不过气来。 郑伐更拼命了,卖了微型车,又申请了一次“幸福贷款”,开上了出租车。跑出租比开小车的时候还累,休息时间极少。“这就是他今天没有时间接受采访的原因。”老父亲略带歉意地说,现在每分钟对郑伐来说都是宝贵的,因为这个坚强的汉子曾抱着儿子承诺:“孩子,再难爸爸也一定要给你幸福。” “现在大家都对我们很好,很关照我们。思明区的民警和居委会都经常帮我们,只要郑伐有时间,他都会抱着孩子四处走走,到居委会给大家看看。没有你们也没有今天的我们了。现在贷款也让我们推迟半年再还,有这么多人支持,我们暂时还撑得住。” “孩子情况也好了很多,白了,也胖了。可惜在睡觉,要不我就抱过来了。”老父亲憨厚地笑了。 采访即将结束,社区帮教人员告诉我们,对于曾经吸毒的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可以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都迫切需要家人的关心、社会的支持。“最关键的是个人的努力,重新站起来。现在这样的人员也有一些,我们都在尽力帮助关心他们!”(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毒品不是儿戏” 毒品问题仍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公害。据《2005年度世界禁毒报告》显示,2004年全球共有2亿人至少使用过一次毒品,这个数字相当于2004年全球15岁至64岁人口的5%。另据统计,全球每年因滥用毒品致死的人数高达20万,上千万人因吸毒丧失劳动能力。目前,毒品贩运已涉及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全球毒品交易额达8000亿至10000亿美元。 6月26日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禁毒日。联合国有关禁毒机构将今年国际禁毒日主题定为“毒品不是儿戏”,旨在呼吁国际社会重视对少年儿童的反毒教育,让他们了解毒品的危害,保护少年儿童远离毒品,为他们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 本报记者 黄圣达 实习生 彭薇 通讯员 刘伟 乔丽雅 特别关注 大毒枭刘招华广州受审 新华社广州6月26日电 备受关注的刘招华特大制造、运输、贩卖毒品案,26日在广州中院一审开庭审理。 根据检察机关指控:1995年至1999年,被告人刘招华先后伙同同案被告郭锐荣、陈炳锡(已起诉)等人在福建省福安市、广东省普宁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等地制造毒品甲基苯丙胺18000多千克,并将部分毒品甲基苯丙胺运到广州等地贩卖,从中获利3200多万元。 1996年7月5日,刘招华的两名同伙陈文印、张明辉在福州贩毒时落网。但追查毒品来源时,二人只称供货者系一台湾人,不知道名字和联系方式。直到当年底,福州市法院判处二人死刑,为了立功免死,二人才供出刘招华是供货人。自此,刘招华进入了警方的视野。 1999年,公安部向全国发布了对刘招华的通缉令,2004年11月24日又加强为悬赏20万元的A级通缉令。5天后,福建省公安厅也为缉捕他而悬赏20万元。2005年3月5日4时30分,福建省公安厅民警、武警官兵一百多人在福安市街尾某小巷发动突袭,刘招华在睡梦中束手就擒。 据了解,26日同时受审的除刘招华及其制毒同伙郭锐荣外,还有另外4名被告人。据检察机关指控,2004年11月24日,公安部向全国发出通缉刘招华等人的通缉令后,被告人郭鸿飞、郭荣堂、阮锦平仍为其提供财物和隐藏处所,帮助其逃匿。被告人李晓青明知刘招华是公安机关的追捕对象,仍帮助其将赃款532万元转移,以逃避侦查。同时,李晓青还将120万元交付刘招华,协助其外逃。 公诉机关认为,被告人刘招华构成制造、运输、贩卖毒品罪;被告人郭锐荣构成制造、运输毒品罪;被告人李晓青构成窝藏罪、转移赃物罪;被告人郭鸿飞、郭荣堂、阮锦平构成窝藏罪。 广州市中级法院表示,将在查明各被告人犯罪事实的基础上,择日依法宣判。 厦门行动 逛禁毒“大观园” 上防毒“必修课” 厦门市同安禁毒教育基地昨揭牌 本报讯(记者 黄圣达 实习生 彭薇 通讯员 曾晓航)昨日上午,厦门市同安禁毒教育基地揭牌并正式对外开放。据悉,今后同安区将把参观这个基地作为每一个学生、外来员工、娱乐场所工作人员尤其是老板的“必修课”。 据介绍,这是我省目前条件最好的禁毒教育基地。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长邵华为基地揭牌;近200名学生、护士、军人及其他群众成为首批探访这个基地的受教育者。展厅内,吸毒器械、各种毒品以及制毒植物让参观者对毒品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市禁毒支队介绍说,希望群众能在认识毒品的基础上,提高防毒“免疫力”。 厦门行动 疾控专家一一详解防艾疑问 本报讯 (通讯员 苏成豪 陈 记者 楚燕)昨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到厦门劳教所开展“远离毒品,遏制艾滋”宣传活动。 传染病防治专家向劳教人员讲解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流行特点、防治知识、防护技能以及国家的防治政策等内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结合“国际禁毒日”,编制了宣传读本和VCD光盘,发放给每一位劳教人员。 在现场咨询环节,劳教人员将平日里有关艾滋病的种种疑问都提了出来,专家的详细解答帮助他们彻底解开了心中的谜团。劳教人员表示,这种活动比枯燥的说教更能让他们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健康。 周边行动 泉州警方摧毁一特大贩毒网络 本报讯 (记者 林森泉)25日,19名涉嫌贩毒的嫌疑人在安溪被警方抓获。当日凌晨,泉州市、安溪县两级公安机关联合出击,破获侦查代号为“2·27”的特大贩毒案。缴获毒品海洛因309克,稀释底粉1000克。该案是泉州警方今年以来破获的涉毒案件中,涉案人员最多的一起。一个横跨闽粤的特大贩毒犯罪网络被捣毁了。 据警方介绍,今年2月安溪警方发现,一伙四川大竹县人在安溪城关有贩毒嫌疑,在报请泉州市公安局批准后正式立案调查。经过进一步侦查,警方发现,这伙人落脚安溪城关及城乡接合部出租房,以贩毒为业,形成了等级明显的贩毒网络。他们手上的毒品海洛因由广东东莞等地进货,经过加工后再销往安溪、石狮等地。 6月23日,警方获报,广东东莞的“上线”欲派3名“马仔”于本月24日再次送货到安溪。6月25日凌晨,警方分成5个抓捕小组及1个机动组,将嫌疑人及海洛因一网打尽。 (来源:厦门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