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中国“和谐”走进非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09:58 新华网

  【提要】认为“中国进入非洲也是一种殖民主义活动”的说法,要么是以已之心度人之腹,要么就是无事生非、挑拨离间

  

中国“和谐”走进非洲

  温家宝总理20日在访问刚果时拍起了非洲的“达姆”鼓,顿时群众一片欢腾。新华

  胡锦涛主席访问非洲之后,温家宝总理又对非洲进行了访问。如果联系到“中非论坛”和中国为一些非洲贫穷国家减债百亿的重大举措,都表明中国更加重视与非洲国家间的关系。

  然而,西方有舆论却说中国同非洲国家发展关系就是为了石油,为了攫取非洲的能源,说中国在搞“新殖民主义”;还有舆论认为中国只对非洲的自然资源和贸易潜力感兴趣,将成为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商业竞争对手和地缘政治对手。

  坦率地说,任何国家的国际行为都应该围绕其国家利益为核心展开,中国也不例外。中国也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巩固与一些资源输出国家的关系,保障自己的能源安全和其他关键资源的供给,但这是一种正常的国家行为。所以,中国进入非洲、发展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关系,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行为方式和动机,与西方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不可同日而语,更不能相提并论。

  首先,中国进入非洲的时代不同。与西方国家于18、19世纪进入非洲完全不同的是:当时,世界范围内的通行准则是强权政治,是弱肉强食,是殖民统治;而在当代,国际法准则已经成为指导日常国际事务的强大规范性力量,传统的殖民统治已经一去不复返。在这种情况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非洲重建殖民秩序。那些认为“中国进入非洲也是一种殖民主义活动”的说法,要么是以已之心度人之腹,要么就是无事生非、挑拨离间,自有其险恶目的。

  其次,中国进入非洲的方式不同。西方进入非洲的重要手段先是奴隶贸易,后来是挑起非常国家、部落之间的争夺,以坐收渔人之利,最后则是在非洲划分势力范围,进行直接的殖民统治。而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就大力支持非洲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在中国经济非常落后、非常困难的情况下,中国仍然援建了坦赞铁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特别是中国政府在获得了联合国的代表权以后,更成为广大非洲国家利益的“代言人”。所以,中国对非洲的友好政策,是长期的、稳定的。

  再次,中国进入非洲的动机不同。中国发展与非洲国家的关系,是为了促进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或独立,并在现代国家主体体系中最终使中国自身的主权得到一种制度性的保障。目前,这一历史过程已经结束。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发展是中国的第二大动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平衡日益不对称的国际格局,并最终保障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全。

  最后,中国发展与非洲关系,也是中国“和谐外交”战略的构成部分。“和谐外交”的核心是“和平、合作、发展”。强调和谐并不是漠视、忽视甚至是无视不同国家之间现实存在着的矛盾与冲突,而是强调要以合作与和平的方式对待、解决这些矛盾与冲突。这就意味着,中国要密切与非洲国家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仅仅根据中国自己的意愿就能实现,一定要同时符合广大非洲国家的切身利益。由于中国与非洲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北京共识”可能比“华盛顿共识”对非洲更有价值和意义。

  事实上,“和谐世界”的构想是新时期中国对未来世界一种更加积极的认识和期待,而“和谐外交”则是这一理念的具体反映,与中国近年来在国际上所倡导的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新文明观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当然,从长远看,中国要想形成有影响的真正意义的发展模式和国际政治理念,以争取更多国家的认同和接受,从而增加中国的软权力,不可避免地会与其他国家的非洲政策产生竞争关系。但这也是一种正常现象。(作者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张家栋)

  相关报道:

  温家宝总理于6月17日至24日对埃及、加纳、刚果(布)、安哥拉、南非、坦桑尼亚和乌干达7国进行了正式访问。陪同温家宝总理出访的外交部长李肇星在访问即将结束时向随行记者介绍了访问情况。

  李肇星说,温总理此访纵横跨越非洲大陆,遍及东西南北中各个次区域,行程35000公里,是近年我领导人访非国家最多的一次,其中有几个国家是中国总理首次到访。访问日程紧凑,内容丰富,成果丰硕。8天内共举行80余场活动,除与往访国领导人会谈、会见外,多次发表演讲,进行实地考察,广泛接触非洲民众和中国在非各领域工作人员,非洲及国际媒体高度关注此访。访问达到了“加深友谊、增进互信、拓展合作、共同发展”的目的,将对新时期中非关系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