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为我国高考制度“唱赞歌”有什么错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11:15 四川新闻网

  我在人民网上发表了两篇有关中国高考的文章之后,看到了徐迅雷对我的文章的反驳。徐文最早在红网发表,而后由新浪网转载。红网附了我的两篇文章,而新浪网并没有附我的文章,只有徐的一家之言,而且放在比较显著的位置。我认为,既然是讨论,而且是一个公众关注的话题,就应该把两方面的意见都摆出来,没有原文,只有批驳,是不全面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在有意制造一种什么效果,或是迎合什么心理,但愿不是。

  对于高考制度应当如何改革,我不是专家,没有太多的发言权。但是,基于以往中国其他领域改革的教训,我和许多老百姓一样,希望不要因为改革,或是学习了什么外国的先进经验,跟在外国人后面起哄,而把咱们中国自己拥有的长处给改成了短处。这是我写这两篇文章的初衷。

  至于谈到高考是否造就了优秀人才,除了我在前面两篇文章中所说的之外,我想再请大家做一个假设:如果没有高考,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能取得今天这样的快速发展吗?如今在中国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中坚力量之中,不敢说是百分之百,但至少可以说大多数都是从高考制度中走出来的。仅此就足以说明中国的高考造就了什么样的人才,这些人能不能算是世界一流的,他们是不是拥有了最坚实的基础知识。如果真像徐文所说的那样,我是在“大唱赞歌”(仔细读了我前两篇文章的读者可能不会有这样的感觉)。我想问一句,我们又为什么不应当为此而“大唱赞歌”呢?难道非要“大唱悲歌”才对吗?徐先生大批高考制度,如此“自贬”究竟反映了一种什么心态?

  我们需要对中国现有的高考体制做深刻的反思,但是反思决不是“自贬”,失去自信的改革是不可能成功的。

  我认为徐文还流露出了一种很不正常的情绪。徐文在反驳我的文章的同时,却指责教育部的官员,甚至不惜挖苦教育部的官员,说什么“中国的教育官看到这样的论调,一定心里老大的舒坦,仿佛大热天吃了三支大冰糕。”其潜在的所谓逻辑就是:只要有人写的文章让教育官员“舒坦”,这篇文章就是不对的,就应当被批驳。我不明白,作者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把官员们扯了进来(而且进而又把卫生部的官员也扯了进来),好像中国的教育出了问题就是因为教育部不想改革。只要换了教育部的官员就可以解决问题,就可以把考试制度推翻并且创造出更为先进的体制,就能够培养出像美国那样的创新人才。这符合的是哪门子逻辑呢?按照徐的所谓“逻辑”,我想再试问一句,是不是只有批评教育官员,让教育官员们心里难受的文章才是“符合逻辑”的呢?

  中国现在的高考制度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不是能随意割断的。在中国历史的演进过程中,考试制度的作用(包括正负两个方面)绝不可低估。余英时先生去年曾著文称,科举是传统政治、社会、文化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核心部分。所以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废止后,持续了两千年的帝国体制也随即全面崩解了。这段话的深刻意味不难领会。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早就证实,自有考试制度(主要是科举制度)以来,凡是中国社会出现持续多年的动乱(外国侵略除外),都与考试制度被破坏有很大的关系。主要原因就是,从底层向上层流动的唯一相对公平的渠道受到了破坏。有关这方面的论著和论述还有很多,建议徐文在批评高考制度之前多做些这方面的研究。正因为如此,对现存考试制度的改革必须相当慎重,必须对症下药,像徐文那样以偏概全,全面否定,看上去很容易,也很解某些人的气,但无助于解决问题。

  谈到高考,有人就说这抹杀了中国孩子的创造能力,徐文也没有脱出这个老套子。但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削弱了中国孩子的创造能力?难道仅仅就是这个应试制度吗?它和现在的中国家庭结构、教师培训、社会乃至全球竞争加剧、就业难、科研机制等许许多多极其复杂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问题就没有联系吗?还是我在前文中所说的,我们不要把社会、家长等各个方面的问题全都算到高考制度上。

  对于西方国家的情况,徐先生可能根本不了解,还是拿洋人说“中国小孩太苦”来说事,举的例子就是英国的某某某所言。其实,当初笔者正是看了有的洋人这样说,觉得有必要谈一点对中国高考制度的看法,才写了两篇文章。在第一篇文章中,我已经举了例子,此处不再重复。但我还是想强调一下,洋人们只看到了中国城市里的孩子负担过重,他们根本没有看到中国农村贫穷地区的孩子们的生活状况。洋人们是拿他们的发展水平来和中国的发展水平相比的,他们的孩子们能轻松地玩耍,咱们中国的孩子全都能做到这样吗?中国的城乡差距有多大,稍微对现实情况了解一些的人就不会这样跟着洋人“瞎起哄”了。不要忘记中国有很多孩子生活在农村地区,对他们来说,当务之急根本不是什么减轻负担,多一些课余活动时间,而是有课上,有书读,有比较好的教师,有一个公平的机会来通过刻苦读书参加应试,进而改变自己的人生道路。

  徐先生说,“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埋没了多少因为缺少起点公平的人才,比如农村的孩子?”按照徐先生所说,只有改革了现在的考试制度就可以保证穷孩子上学。显然,其矛头的指向大错而特错。这也是徐文中最经不起推敲的地方,因为造成农村孩子上不起学的不是应试制度。事实可能恰恰相反,中国的高考制度是现有的最能保证起点公平的制度,正是这个制度保证了贫穷的孩子能够走出来。

  我不知道徐先生想过没有,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十全十美的高考制度。中国的高考制度可能会埋没一些人才,但是它是在现有国情下最好的选择,即便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在保证起点公平上也差不到哪里去。可能会让徐先生感到非常吃惊的一个事实是,在欧美,教育不公平的问题现在已经十分突出。按理说,他们比中国的发展水平要高得多,理应对这个问题处理得更好,但事实并非如此。在这方面,有的地方甚至问题比中国还要严重。有的美国学者在调查后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没有像中国这样严格统一的升学考试制度。我在第二篇文章中已经列举了美国的数据,在此不再重复。有兴趣的读者还可以读一读《新京报》6月24日地球周刊中的文章,题目叫《欧洲教育制度患上重感冒》,看看那些生活在底层的移民所面临的教育问题有多严重。

  我在前两篇文章中已经强调过,我们的教育制度需要改革,但最重要的可能不是考试制度本身,而是如何能够让贫穷的孩子上得起学。我们需要通过改革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减轻他们的负担,增加他们的动手能力,但眼下最重要的还是保证公平,保证能够让更多的贫穷孩子通过这个应试制度走出来,保证这个应试制度能够培养出更多的更优秀的人才。

  徐先生还忘记了最根本的一点,高考制度不是我们可以随意选择的。说到底,中国教育体制现在出现的问题,既是老问题,而更多的是新问题,或者说,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映射下,老问题变成了新问题。一方面,因为我们自身的进步和面临的挑战,我们对原来存在的问题更敏感了;另一方面,我们观察高考制度的视野发生了变化,我们不得不从全球化竞争和中国崛起的高度来审视这个问题。但是,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就越是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任何一种教育体制都是既有强势也有弱势的,都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不是能够轻而易举地剥离开来。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有弱势,就否定了自己的强势。同样道理,在学习别人的过程中,也不大可能只学别人的长处,而不学短处。道理很简单,长处之所以是长处,恰恰是因为有短处。所以,我在前两篇文章(包括以往的谈中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文章)中反复强调,千万不要忘记,中国有很多改革,都是一心一意地要学人家的长处,结果人家好的地方没学着,自己好的地方却丢掉了。下面摘录一位网友给徐文的留言,作为本文的结尾:

  现在一些人,对现行的高考制度,真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完全没有做学问的客观与理智。当然不能说现在高考制度尽善尽美,但其本质上总体上是比现在所有中国人,包括自命不凡的精英所能想出来的办法更好的……一句话:别塞给公众的是更糟的!请看看现在的风气,就知道我们曾丢掉了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多么宝贵的东西。(丁刚)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