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地方政府应尽快走出“教育GDP”误区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11:19 新华网

  新华网山东频道6月26日电(记者张晓晶)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一场对高考升学率的比拼又在各地陆续上演。你出了"高考状元",在报纸电视里扬名;我出了清华、北大学生,政府斥资予以重奖。高考升学率成为继GDP排名之后,各地互相攀比的新指标。

  地方政府比拼高考升学率说明了什么?出一二个清华、北大学生,能说明整体教育水平高吗?当然不是。对一些地方官员来说,高考升学率与地方GDP相类似,成了一种实

实在在的政绩。升学率高了,地方百姓高兴,党政官员脸上有光,说明对教育重视,抓得好;相反,如果一个地方几年没有一个状元,没有一个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地方领导就会很有"压力"。这种压力不仅来自当地百姓,更来自上级领导。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对高考升学率的追捧逐年升温。去年,有的地方把高考成绩登在党报上进行公开排名,有的地方党政领导因为高考升学率下降而公开道歉,就很说明问题。

  说一些地方领导不重视教育,实在是冤枉。为了提高高考升学率,有的地方不惜喊出"抓高考要抓出血来"这样血淋淋的口号。有的地方财政并不富裕,不惜投资上亿元打造重点高中。有的地方为了提高升学率,弄虚作假,由学校出面组织高二成绩优秀的学生参加高考,有的地方干脆花钱买考生,以制造上线人数、升学率的虚假繁荣。每年高考结束后,地方要对学校排名,学校要对老师考核,以升学率来定奖惩、定升迁。高考升学率高了,老师有奖金、校长有地位、学校有声誉、领导有政绩,如此一来,升学率便成了各利益相关方竞相追逐的"香饽饽",成了教育发展的"硬道理"。

  但与对重视高考升学率极不协调的是,有的地方义务教育基础仍然十分薄弱。一些农村中小学还仅仅能够维持"温饱",校舍破破烂烂,文体设施缺乏,教学方法还停留在"一本书一支笔"阶段,政府应该拨付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为零,办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

  在地方政府比拼高考升学率的背后,是部分干部扭曲的政绩观在作怪。发展教育事业,一些干部愿意做人人看得见的表面文章,不愿意做花钱不见响的实在工作;愿意摘果子,不愿意打基础;愿意把功夫用在高考上"锦上添花",而不愿意把钱花在农村中小学身上"雪中送炭"。因为一个地方出几个"状元"是一眼就能看见的显绩,而投资一所农村小学,又有几个人能看得见呢?

  升学率高,当然不是一件坏事。但如果仅仅把升学率作为追求的目标,那么,这样的教育就会违背教育的规律,与我们的教育宗旨也就相去甚远了。各级政府在发展教育事业上也要落实科学发展观,既要鼓励优秀学生上名校,也要为大多数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大力发展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发展教育事业,不能仅仅盯着高考升学率,以"一俊"遮"百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地方政府需要尽快走出"教育GDP"崇拜误区。(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