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从艺术到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7日12:25 新闻晚报
□张新颖

  春游沙家浜,叶兆言感慨,琼海和沙家浜同是因为样板戏而出名,一个地方和另一个地方的差别太大了。回来后不久,在报刊上看到《沙家浜的记忆》,叶兆言在文章里对比了红色娘子军公园的冷清和常熟沙家浜的热闹。兆言先生说,其实早在当年,两个戏受欢迎的程度,已经有了高下之分。八个样板戏中,最有人缘,最有群众基础的,还是《沙家浜》。

  汪曾祺很少在文章里说到《沙家浜》,但也并非绝口不谈。他曾经说到写唱词,要“写一人即肖一人之口吻”,不避嫌。他举了《沙家浜》的例子———当时在改编《沙家浜》的时候,曾经给自己定了一个奋斗目标,希望做到人物语言生活化、性格化。这一点只有《智斗》一场部分地实现了。《智斗》是用“唱”来组织情节的。要让人物唱出性格来,就得捉摸人物的口吻。阿庆嫂的“垒起七星灶”,用职业特点的表现出她的性格,除了“人一走,茶就凉”这一句洞达世态的“炼话”,还在最后一句“有什么周详不周详”这一句软中带硬的结束语,把刁得一的进攻性敲打顶了回去,顶了一个脆。如果没有最后这句“给劲”的话,前面的一大篇数字游戏式的唱就全部白搭。(《浅处见才》)这最后一句“有什么周详不周详!”是口语。唱词性格化的一个方法就是唱词口语化。人缘和群众基础,与唱词的口语化是分不开的。

  汪曾祺还谈到脱化前人诗词成句。脱化,有迹可求的例子,譬如他写《擂鼓战金山》韩世忠的唱词:“抽刀断得长江水,容你北上到高邮。抽刀断不得长江水,难过瓜州古渡头。”这个容易看得出来;但无迹可求的脱化呢?“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是从哪里脱化出来的呢?

  那天看了新近构建出来的沙家浜街景、茶馆、芦苇荡,置身在既是真实的又是虚拟的场景中,感受着在各种力量交互支持下的“生活”对“艺术”的模仿,“艺术”对“生活”的改造。先有一些人事,再有革命回忆录,接着又有沪剧《芦荡火种》,再接着又有了京剧《沙家浜》———这不是从“生活”到“艺术”的一步一步的“脱化”过程吗?这个过程不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现在你看,从样板戏《沙家浜》到了旅游景点沙家浜———这不又是从“艺术”到“生活”的“脱化”吗?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脱化于苏东坡的《汲江煎茶》:“大瓢贮月归春瓮,小勺分江入夜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