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百万日侨从葫芦岛回国(史海回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00:26 环球时报

  

百万日侨从葫芦岛回国(史海回眸)
大量日本侨民聚集在葫芦岛港,等待被遣返回国。1946年5月7日,位于辽宁的葫芦岛港内突然拥入近3千名带着大包小包、拖家带口的“难民”,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难民出逃在葫芦岛人眼中并不算什么新鲜事,但这一次不同,因为他们惊奇地发现,这些“难民”竟然说的是日语。原来,这些人是日本战败后滞留在中国东北的日本侨民,他们将从这里踏上被遣返回国的旅程。

  在中国工作人员的指挥下,这些日本难民陆续登上两艘轮船。随着几声汽笛鸣响,载有2489名日本侨民和战俘的轮船缓缓驶离葫芦岛港,中国遣返上百万东北日侨的行动正式展开。葫芦岛这个鲜为人知的小港几乎在一夜间成为了各国舆论关注的焦点,因为它所承载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对战败国侨民最大规模的遣返任务。

  移民中国东北成日本国策,40年移民166万

  自19世纪末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就开始觊觎中国东北。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迈出了占有中国东北的第一步。紧接着,在1904年—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进一步强化了对东北的控制。为了永久占有这块富饶的土地,日本殖民机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可谓绞尽了脑汁。

  1908年,“满铁”第一任总裁后藤新平提出了“移民控制东北”的战略,计划从1908年开始,经过10期移民,向中国东北地区至少移民50万日本人,如果情况允许,则大规模移民到100万人以上。后藤认为,如果日本移民越来越多,大大超过中国东北居民,就可以让东北在事实上成为日本的领土。这项恶毒的建议得到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于是,日本移民开始大量进入“满铁”总部所在的大连。到1930年,在大连的日本移民已达21万人,并开始由大连大规模地向整个东北扩散。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方开始利用战争推动移民进程。1936年8月,向中国东北移民被日本广田弘毅内阁正式确定为日本“七大国策”之一。他提出了比后藤更为庞大的移民计划——在20年内向东北移民100万户、500万人。到1945年5月,日本共向中国东北输送农业开拓团881个,约32万人,居住在东北各地的日本移民(不包括军人和军人家属)总数则达到166万多人。许多日本移民对中国人作威作福,在东北的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中国遣返300万日侨日俘,葫芦岛成东北唯一遣返港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战败投降。当时,遗留在中国境内的日本战俘和侨民数目十分惊人,总计共有300多万人,其中有一半在东北。随着日本的投降,这些曾在中国土地上横行霸道的日本人瞬间变成了“难民”。长春日侨会1945年9月2日发给东京的电报中说:“眼看冬季将临,约80万难民拥挤在南满一带,无食物、无住处、无钱,陷入困境。”而有些不甘“坐以待毙”的日侨,则纷纷选择向东北内地逃亡。当他们扶老携幼,长途跋涉到达哈尔滨、长春、沈阳等中心城市时,绝大部分成为衣食无着的难民,住进了当地的难民收容所。

  回想起日本政府和自己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累累罪行,这些日本人惶惶不可终日,他们心惊胆战地准备着接受历史和中国人民最严厉的惩罚,许多人因心理崩溃而自杀。

  日本人根本没有想到中国人民会以宽容而博大的胸怀对待他们。日本战败后,中国人民不仅没有秋后算账,也没有把这些数目众多的“难民”看作是包袱,而是想方设法妥善处理这一战后遗留问题。在中国政府的积极努力下,1945年10月25日,中美在上海召开遣送日侨俘会议,从原则上确立了将滞留在中国的所有日侨、日俘有组织地遣返回日本本土,并且制定了遣送日本战俘与侨民的具体办法:按照先关内后关外的次序,分期分批地遣返日本战俘与侨民。其中,中国政府负责通过陆路将这些日侨、日俘向港口集中与输送,而美军则组织船只负责海上输送。到1946年6月,关内的200余万日本战俘已基本遣返完毕,遣返的重点转向东北日侨和日俘。

  当时,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城市和广大农村地区,有日本侨民30余万人。为了妥善地安排这些日本人的遣返事宜,1946年1月10日,由中共代表周恩来、美国代表马歇尔、国民党代表张群开会商定,设立北平军事调处执行部三人小组,负责东北日侨、日俘遣返的整体部署,具体遣返工作由国民党东北行辕和东北民主联军组织实施。三人小组还协商决定,除在丹东的日本侨民7.5万人由东北民主联军负责经朝鲜遣返、大连的日本侨民27万人由苏军直接遣返外,东北地区剩余的日侨和日俘,无论是在国民党控制区内的还是在共产党控制区内的,全部经葫芦岛港遣返。

  中国人以德报怨,困境中保证日侨食宿与医疗

  由于抗日战争刚刚结束不久,饱受战争摧残的中国物质极度匮乏,但中国政府仍拨出了大批粮食、燃料、药品和13441节火车皮,以供遣返之需。仅1946年5月至8月,中国政府拨付的遣返经费就高达1.47亿元(东北流通券),日本侨民伙食费支出则达到1.2亿多元(东北流通券),这对于百废待兴的中国来说是一笔巨款。要知道,当时的中国也有很多贫苦百姓需要救济,他们也在死亡线上挣扎。

  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内,这些日本人受到了特殊的人道关怀。当时,东北解放区被国民党军队重重封锁,连自给自足都成问题。但中共领导人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竭尽所能地为遣返日侨提供方便。解放区的吉林省政府主席周保中亲自下达命令,要求对遣返日侨中无力购粮者“可按旅程日数发给每人每天一斤半粮食、15元菜金。”当时负责管理日侨、日俘的一位工作人员回忆说:“为保证日侨健康,我们在各集中待运站设置了急诊医疗所,选定有经验的日侨内外科医生负责治疗,由各地方政府供应药物……行车途中,我们都按时供应干粮和茶水,各地待运站都及时供应必要的粮食、菜蔬和柴火。”

  许多善良的中国民众还给日侨中的小孩、老人腾出热炕,端水送饭。为了保证日侨、日俘及时治病,中国政府甚至在葫芦岛专门设立了有外科、肠道科和妇产科的医院,并保证了足够多的床位。曾见证了大遣返的陈云生老人回忆说:“当时日本人战败了,但咱们中国人仁慈、宽厚。对他们不侵犯、不报复,把他们都放回去了。”

  日本人编撰的《“满洲国”史》对于中国人的以德报怨和人道主义行为也有多处记载:“战争后期,(中国东北)生活必需物资紧张,强制出劳工,强制缴农产品,中国人对‘满洲国’,进而对日本人的反感情绪不断增长一事乃是事实……但是战争结束后,并没有因此发生对日本人进行民族报复的事情。倒是各地的中国人同情日本人的悲惨处境,救济危难,庇护以安全,或者主动给予生活上的帮助的事例层出不穷。”

  3年遣返105万日侨,葫芦岛成为中日友好的历史见证

  1948年9月下旬,历时三年的葫芦岛日侨大遣返工作正式结束,总计约有105万日本战俘和侨民经葫芦岛登船回国。在遣返工作的最后阶段,由于国共内战日趋激烈,沈阳至葫芦岛的交通完全中断,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仍想方设法把3800多名日侨,分三批用飞机运出沈阳,并辗转送至葫芦岛登船。

  60年过去了,那些被遣返的日侨和日俘对葫芦岛大遣返的记忆一直没有消退。他们中的许多人对中国人民的人道主义行为感恩戴德,全身心投入到反战宣传和中日友好活动中。一些去世的日侨在临终前还嘱咐子女,要到葫芦岛寻找当年的救命恩人。当年葫芦岛是日侨从中国回到日本的桥梁和中转站,如今,葫芦岛又成为中国发展对日友好关系的纽带。▲

史鸿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