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创新创业创优建设“四个昌南” 加速跻身全国“百强县、文明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02:49 大江网-江西日报

  

创新创业创优建设“四个昌南”加速跻身全国“百强县、文明城”
澄碧湖公园全景

  

创新创业创优建设“四个昌南”加速跻身全国“百强县、文明城”
蓬勃发展的工业经济

  

创新创业创优建设“四个昌南”加速跻身全国“百强县、文明城”
在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具有“首府首县”之称的南昌县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新的发展机遇。站在新的起点上,南昌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务实的精神,努力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从数字看实力

  ●经济发展从低幅增长走向高位运行,综合实力跃入全国A类县市。2005年,全县GDP完成129亿元,人均GDP达到1760美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67.8%和64.3%,年均递增18.8%和18%。财政收入实现7.18亿元,比2002年增长138.8%,年均递增33.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5.1亿元,是2002年2.1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03亿元,是2002年的5.8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008元,比2002年净增1430元,年均递增24.7%。在去年底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实力排名中,南昌县是全省惟一跻身综合竞争实力A类的县(市),在中国社科院等权威机构评选的“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中,该县位列第15位。

  ●招商引资从招商抢资走向安商选资,对外开放工作强势推进。2005年,全县实际利用外资1.21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34.09亿元人民币,出口创汇3200万美元,分别是2002年的5.4倍、2.3倍和11倍。外贸出口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优的重大突破。目前,全县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95个,亿元以上项目46个,比2002年分别多75个、33个。江铃控股、奥斯集团、VM发动机、人民电器、三兴特步等一大批知名品牌企业落户该县,成为该县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柱。

  ●工业园区从启动起步走向快速崛起,传统农业大县开始向工业强县迈进。小蓝工业园区自2002年3月正式启动以来,按照“一年通平、两年装满、三年建成、五年见效”的工作要求快速推进,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8亿元,落户企业386家,开工195家,其中投产191家,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0亿元,销售收入61亿元,税金3亿元,安置就业3万人,初步形成汽车汽配、医药医器、电机电器、轻纺服装、食品饮料等五大产业板块。在全省工业崛起园区发展专项奖评审中连续四年荣获六大指标综合先进单位及销售收入值第一名。今年3月,小蓝工业园区被省政府确立为省级工业园区,并授牌更名为江西南昌小蓝经济开发区。

  ●县城建设从老县小城走向大县新城,“昌南绿城”城市框架基本形成。规划高,通过国际招标评审,编制了“昌南绿城”和“昌南商务区”控制性详规。建设快,围绕“澄碧湖-墨家溪-南象湖”这一绿脉水系,推进了莲塘核心区、象湖新城、工业园区三位一体的市政工程建设,城市景观路迎宾大道竣工通车,昌南客运站、昌南水厂投入运营,澄碧湖公园“南苑”被评为全市“十大夜景”。产业旺,县城面积由2002年的16平方公里拓展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9万人增加到15万人,结束了“老县小城”的历史,掀开了“大县新城”的新篇,连续两届被评为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象湖新城被中国地交会评为“'2006中国城市人居典范板块”。

  ●农业经济从基地雏形走向“两带两园”,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加快。坚持稳定粮食生产与加快结构调整并举,全县粮食总产保持在78万吨左右;依托“金十字”养殖产业带和“银三角”种植产业带,发展壮大了水禽、水产品、蔬菜、苗木等四大主导产业,建立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9个。培育市级及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家,获得中国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产品72个。打造了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镇,塔城北洲村被评为全省“十大文明村庄”、“全国创建文明村先进村”,蒋巷镇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镇先进镇”。

  ●民心工程从重点推进走向全面铺开,发展成果惠及城乡各个群体。围绕解决“创业难、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工程。全县新修乡村公路1000公里,行政村道路硬化率90%,自然村达72%以上;严格落实“防洪、抗旱、岁修”三位一体责任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病弃医;大力推进“两免一补”助学工程,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初中学生辍学率降至2.8%以下。

  以工业园区为主要载体突出发展第二产业

  工业是强县之本,园区是兴县之源。该县按照“一年强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翻一番,五年新跨越”的要求,大力实施“五年新跨越”工程,把小蓝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全省现代制造业重要基地,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尤其注重推进企业集群发展,壮大园区支柱产业。

  培植“大汽车”。按照“整体规划、分步推进、合理分区”的原则,加快推进汽车城整车项目建设;依托江铃控股、福特公司,加快汽车研发中心、技术中心和汽车零部件项目建设,打造集整车生产、汽车零部件生产、汽车广场和汽车商贸于一体的现代汽车生产基地。形成“江西汽车看南昌,南昌汽车看小蓝”的品牌效应。

  集聚大项目。着力引导支柱产业延伸上下游配套产业,加速推进集群发展,形成以汽车汽配为龙头,医药医器、食品饮料为支柱,电机电器、轻纺服装为两翼的产业格局。

  推进大整合。实行信贷、用地、税收等方面倾斜政策,引导生产要素向区内主导产业聚集;扶持企业增资扩股、技术创新,提高综合竞争实力;实行“腾笼换鸟”策略,依法依合同优化整合项目用地,使产业特色更加突出,产业优势更加明显。

  提供大服务。加快导入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推进园区行政管理服务程序化、规范化、系统化;坚持目录管理,为重大项目开工投产开辟“绿色通道”;进一步健全“一审一核制”、“并联审批制”、首问责任制和限时办结制等制度,增强企业动力,激发产业活力。

  从目标看发展

  未来五年,南昌县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实力昌南、繁荣昌南、生态昌南、和谐昌南”,加速跻身全国“百强县、文明城”。这一主题,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大开放为主战略,以创新创业创优为主抓手,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经济外向化和市场化,整体提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切实加强党的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三个文明”共同进步。

  ——综合实力更加雄厚。到2010年,全县GDP突破260亿元,年均增长15%,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财政收入突破2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78亿元,年均增长30%;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7%;第三产业比重快速提升,三次产业比为12:55:33;各乡镇财政总收入过千万元,其中3-4个乡镇过亿元。跻身全国“百强县”。

  ——园区品牌更加突出。小蓝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产业布局、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产业基地特色突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区域品牌日益突显。到2010年,创国家级品牌产品15-20个,省级30-40个,实现“11050”计划,总体达到300亿元以上的工业销售收入,税收突破10亿元。进入国家级工业园区行列。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到2010年,县城面积拓展到5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40万人,建成功能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完善,环境舒适优美,现代气息浓厚的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跻身全国“文明城”。全县50%以上的村镇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协调发展。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5%。

  ——民主法制更加健全。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工作效率显著提高,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经济和社会管理逐步实现法制化、规范化,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社会生态更加和谐。高标准完成教育体育、文化卫生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生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在良好水平。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劳动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衣食住行条件显著改善。到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年均增长8%左右。

  从举措看崛起

  为了建设“四个昌南”,跻身全国“百强县市”,该县紧紧围绕“实力凭”小蓝“(小蓝经济开发区)、繁荣看”两塘(莲塘、向塘)、“生态驻城乡、和谐满昌南”的思路,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壮二产,活三产,优一产,全面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和综合实力。

  以扩大开放为主线强力推进招商引资

  开放是强县之路。该县把招商引资作为扩大开放的第一手段,继续保持高层推进、各方联动的强攻态势,壮大总量,提高质量,努力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

  坚定不移推进招商选资。该县围绕园区初步形成的五大支柱产业,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作用大的重大项目、外资项目、配套项目。突出汽车项目招商,围绕已落户的整车项目,引进专业协作配套企业,完善汽车产业链。确保每年新引进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30个,力争在引进世界500强、国内200家重大项目及知名品牌项目上有新突破。各乡镇要确保每年新引进5000万元以上重大项目1-2个。

  创造条件搭建招商平台。该县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创造一切有利条件,积极搭建招商引资平台。重点建设土地资源平台、项目进驻基础平台、招商洽谈会议平台、壮大专业招商队伍的人才平台。

  千方百计扩大外经外贸。该县通过创建经贸实体,着力培植一批有实力、有信誉、有品牌的外贸出口重点企业和拳头产品,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优化产品结构,坚持“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支持、引导外向型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帮助有条件的企业申报自营进出口权,力争到2010年全县自营出口企业发展到50家。拓宽外经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加强与国外企业的经贸合作,设立国外办事机构和贸易公司,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发挥“外派劳务输出基地县”的主渠道作用,提高全县对外合作层次,扩大境外劳务输出。

  以昌南绿城为重要依托着力发展第三产业

  三产是富民之源,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该县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与建设“昌南绿城”、争创全国“文明城”结合起来,摆在县域经济快速崛起的潜力所在、后劲所在的重要位置,突出特色,合理布局,提升档次,以第三产业的繁荣发展推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该县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为第三产业发展搭建载体。加速推进莲塘核心区、小蓝经济开发区、象湖新城三位一体规划建设,拉开城市框架。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重点推进道路、管网、公建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建设行政中心、市政广场和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三馆功能为一体的文化中心,把南莲路、迎宾大道建设成为城市快车道、商业景观道。按照“保留风格、美化街景、完善设施、提升品质”的原则,对小街小巷进行全面整治,打通澄湖北大道,延伸莲西路、莲富路,建设沿河路绿色休闲长廊,增加公共绿地。打造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商贸繁荣、秩序井然的昌南新城。依据区位、资源、产业特色,实行科学定位,建设一批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小城镇。重点推进迎宾大道、莲塘大道两侧和农业“两带”周边乡镇的发展。努力形成中心城区支撑有力,小城镇竞相发展的城镇化格局。

  该县通过孵化多元化业态,为第三产业发展注入活力。大力发展传统服务业。加快推进澄碧湖商业中心、湖东路美食娱乐街、湖西路特色商业街和迎宾大道商务大街建设,引进星级酒店、大型商场入驻县城莲塘,提升城市服务业品味。积极发展商贸流通业。按照培育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的发展要求和城外大市场、城中大商场、城郊大物流的规划布局,加快推进南昌国际商贸城、南昌小商品城建设,构建以向塘地区为龙头的商贸物流中心。高规格建设昌南商务区,吸引金融保险机构、中介部门、商务总部等进驻,培植、发展、壮大楼宇经济。把科技、教育、文化、信息等知识产业作为三产深度开发的重点来抓,加快发展产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社区服务业,扶持发展咨询服务、资产评估、农产品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建立健全为企业和农业产业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科技和信息服务体系,拓展三产发展空间,提升三产发展档次。

  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稳步发展第一产业

  农业是稳县之基。该县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新农村建设“五新一好”目标,调优农业结构,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和生活质量,力求实现“富民强镇、和谐乡村”。

  强化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该县充分用好农民创业基金和新农村建设资金,在科学种田、规模经营、促进粮食增产增效的前提下,着力培育一批创业有成的农民企业家,新上一批实效显著的农民致富项目,提升一批成长性好的农业主导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围绕水禽、水产品、蔬菜、苗木等主导产业,扩大种养基地规模,发展“一村一品”,示范带动农民种养。加快“龙头”企业裂变扩张。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带动农民增收。加大农业支持服务力度。大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做好小蓝禽蛋批发市场搬迁工作,推进塘南鄱阳湖水产品大市场、三江蔬菜批发市场等提质上档;加快农产品质量体系和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成立农民创业指导服务团或农产品商会组织,在有条件的乡镇组建农民创业协会,引导、帮助农民创业致富。

  强化农村基础建设,塑造村容整洁风貌。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基石,也是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该县按照“科学规划、节约用地、量力而行”的原则,整体推进村镇建设。以示范村镇为龙头,以“三清三改三整三造三通三新”为内容,采取改造城中村、建设小康村,撤并小型村、建设中型村,整治自然村、建设示范村,培育专业村、建设特色村等模式,示范带动、联动推进新农村建设。持续夯实村镇基础,以农村“六项”基本建设为重点,着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打造生态新农村。

  强化和谐乡村建设,推进农村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培育新农民。大力实施农民培训“阳光工程”,提高农民致富能力;大力引导农民进城创业,以创业推动就业,以就业推动创业,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大力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培育一批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建立新机制。进一步完善村民事务自治管理机制,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建立健全门前“三包”责任制等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促使新农村建设规范化、制度化。树立新风尚。推动“三下乡”、“四进社区”活动制度化,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倡导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和谐村组、和睦家庭等形式多样的创建活动,营造健康向上、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