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向“状元”说声再见怎么这么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07:46 大众网-大众日报

  日前,北京市12万高考考生成绩出炉。为减少对“高考状元”的报道,北京教育考试部门在各个环节上制订了详细的保密措施,不再向外界透露任何有关高考状元的消息。随后,北京多家知名高中校长联合发出倡议,希望不要像往年那样搞状元报道。此前,也有媒体发出同样的倡议。

  刻意封锁有关“状元”的消息,有利于正本清源,无疑值得称道。不过,用心虽然

良苦,未必有多少人领情。这不,随着阅卷结束,各地文理科“状元”一个个浮出水面。某门户网站还专门开辟了“高考状元榜”,目前已揭秘了广西、江西、湖北、辽宁、浙江、安徽、重庆等20个省市自治区的“状元”。可以想见,一年一度的炒作“状元”也将陆续拉开帷幕。

  为什么向“状元”说一声再见会如此艰难呢?笔者认为这是多方利益博弈的结果。

  先是“状元”所在的学校贪恋社会知名度。自己的学生能在万马丛中取得“状元”桂冠是一件多么荣光的事啊,有谁愿意衣锦夜行不声不响呢?因此,我们很自然地看到,尽管北京市教育部门反对宣传“状元”,可本年度两名“状元”所在的学校还是不约而同地发出喜报,并主动组织“状元”见面会,安排“状元”公开接受媒体采访。

  其次是某些媒体为了吸引大众眼球而贴近“借光”。一些媒体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动辄多版面、大篇幅炒作“状元”。

  三是一些教育机构舍不得这一凸现政绩的好机会。对教育主管部门来说,升学率、名校录取率,以及高分考生比例等等,都是体现政绩的硬指标。由此可想而知,一个地方出了“状元”,当地教育部门又如何能够沉得住气呢?

  其实,关注“状元”是情理之中的事,但这种关注应以正确的价值判断为前提,任何偏离正确价值判断的炒作,都会对全社会尤其是青年学子产生严重误导。一年一度的热炒“状元”之所以长盛不衰,关键在于教育评价机制和教育观念的更新没有真正深入人心。所以,说到底,应试教育的阴魂不散,炒作“状元”的大戏就必然会年年上演。

  ——青年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