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建邺路出土罕见东晋烛台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08:35 南京报业网-金陵晚报

  【金陵晚报报道】 昨天上午,市博物馆考古部接到热心市民的举报电话,称位于建邺路的一处建筑工地内,发现了大批瓷器碎片。

  由于施工人员并没有意识到这些瓷片的文物价值,导致已经出土的大量精美瓷片被逡巡于工地周围的文物贩子拿走,甚至有施工人员也收藏了部分文物。接到举报电话后,考古部的工作人员立即会同公安部门前往该工地。

  施工现场:随处可见各朝瓷片

  记者赶到施工现场时看到,偌大的工地上两台挖掘机正在紧张的工作中,地表下已经被挖至5米左右,大量碎瓷片就从这里被挖到了地面上。

  随后赶到的市博专家心痛地看着这些瓷片告诉记者,从残存的碎片来看,这些瓷片最早是东晋时期的青瓷,另外还有宋代、明代、清代,最晚的瓷片甚至是太平天国时期的。有的瓷片底部标有清代著名民窑“兆庆堂制”的底款,有的晚清瓷碗底部还写有祝寿的话语。一个工地上怎么会同时出土这么多朝代的瓷片呢?

  市博有关专家指出,这与南京的悠久历史有关。因为南京的地层基本上都是按照朝代叠加起来的。地层越浅,时代越晚,地层越深,时代越早。

  而这处工地位于南京的城南,城南从三国东吴开始就是南京的繁华之所在,商业区、贵族住宅区、普通住宅区都位于这里。从东吴开始,城南就基本上延续和发展了这样的繁华,因此在这里大量出现东吴至晚清之间任何一个时代的文物都很正常。

  工棚内:竟藏有罕见东晋烛台

  考古队员们围着工地转了整整一圈,虽然发现了很多碎瓷片,但是举报人所指的几件较为完整的文物却不见了踪影。

  随后考古队员在公安部门的配合下又进入了施工工人的工棚,“这肯定是一件东晋烛台!”一位考古专家兴奋地指着墙角处一件青瓷制品喊了出来。

  记者小心翼翼地拿起这个青瓷烛台观察起来,整个烛台高约有30厘米,表面施以润厚的青绿色釉。除了底部的托盘有些破损外,烛台相对比较完整,分量也不轻,记者拿了一会后便有感觉拿不动了。

  “做了这么久的考古工作,这样巨大的东晋烛台还是很罕见的。”现场一位考古专家指出,单就这个烛台就非常具有典型意义和研究价值,它真实地反映了东晋时市民生活的状态。

  就在同一个工棚内,考古工作人员还发现了一个完整的清代黑陶罐、若干造型精美的宋代青瓷碎片以及明清青花碎片。

  面对工棚内的文物,施工工人辩解道,只是觉得好看所以捡回来玩玩。“满工地都是这些东西,我们哪里懂什么文物不文物啊。”

  工地外:有人拎着成包碎瓷片

  当市博的考古队员们对工地进行考察时,白下区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在工地门口发现了一个“淘宝”的老汉。

  令在场所有人都吃惊的是,就在这个老汉随身携带的包里竟然发现了不少瓷片。与散落在工地四周的大量青花瓷碎片相比,老汉包中的黄釉瓷碗和宋代青瓷碎片绝对堪称精品。而这样的瓷片在文物市场上少则能卖几十块钱,多则达100元左右。

  可是这个“淘宝”的老汉却不承认自己是文物贩子,只是一个劲地说:想捡回家研究研究。文物局的工作人员只好没收了老汉手中的文物,就此作罢。

  据考古队员介绍,只要有建设工地,就会有各色人等进入工地察探有没有文物,一旦发现有文物出土,这些人轻则捡拾,重则哄抢。有时候真是防不胜防。

  专家观点

  该处遗址很重要

  “从出土的这么多各个时期的瓷片可以看出当时城南一带的繁华。”一位考古专家分析道,该工地西侧不远处就是古代著名的运渎。

  早在东吴时,孙权为了沟通城南繁华地区和皇宫仓库之间的交通,便命人“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这就是“运渎”的来历。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当时的运渎在上浮桥附近的秦淮河折向东北,过斗门桥、红土桥、笪桥,然后与潮沟汇合,经洪武北路、网巾市,抵达苑仓。

  “随着运渎的开凿,运渎两岸的商业也日渐发展起来,除了有一般的商铺和住家外,还出现了寺庙等大型建筑。”考古专家说。

  因此,对该工地进行抢救性发掘不但可能发掘出重要的文物、遗址,而且极有可能解决运渎宽度这一困扰学术界多年的问题。

  市博考古部希望能够对该处工地进行先期勘探,随后开始抢救性发掘。估计整个发掘工作将持续一个月。“我们会尽快与建设方商定具体的发掘计划,不能再让文物被破坏了。”一位考古专家说。

  记者手记

  雅典的高架桥

  记得在雅典曾经发生过这样一则小故事,当雅典人修建一条公路时,发现路基上有一处小型文物古迹。于是,雅典人毅然在平地上修起一个高架桥,而这么做只是为了绕开这个古迹。

  相比之下,同为历史名城的南京对待文物古迹的做法却实在让人汗颜。今年以来,市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听到越来越多的因施工而破坏文物的事件了。面对着被破坏的文物,施工单位往往一摊手,以“不知道”这些遗迹、遗址是文物为由敷衍了之。

  正是这么多的“不知道”才导致了一起起的文物破坏事件,才使得考古队员们像救火队员一般奔波于全市各个施工工地。好在在南京除了有“不知道”文物为何物的施工单位,还有很多热爱古都、珍惜文物的热心市民。

  但是,对于南京这样一个“处处是文物”的城市来说,保护文物仅靠热心市民和考古队是显然不够的,必须要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保护文物的环境,并且制定出一整套完整的保护制度。这样才能把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蕴发挥到极致。周扬天宇

  (编辑小娜)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