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筷子与文明的"恩怨"情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09:45 东方网

  我国发明和使用筷子,有悠久的历史,一直可上溯五千年。远古时代,人类依穴而居,茹毛饮血,在栖身、饮食方面与其他动物没有明显差异。但是,伴随着工具的制作(包括发明筷子)和火种的保存,人类很快与其他动物拉大了距离,而专属人类的文明行为才得以发展和强化。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呼唤筷子的出现,而筷子的发明又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筷子一登上舞台,就与文明亲密牵手,演出一幕幕富有文化内涵的精彩戏剧。下面从几个不同角度列出事例,用以证明筷子与文明相互渗透、和谐共处的关系。一是筷子的发明是科学

的结晶。人类吃食物开始用手抓取和撕扯,继而用树枝挟食。但树枝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用起来很不方便。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摸索,不断加以改进,人们终于发明了长短适宜、粗细匀称的筷子。看上去十分简单的筷子,却运用了力学上的杠杆原理。两根筷子的交叉点形成了杠杆的支点,用起来轻巧灵活、得心应手。二是筷子的功能不断延伸。筷子由食具、工具延伸到其他领域。如馈赠亲友的礼品、供人欣赏的工艺品等。历代以来,无数能工巧匠把大自然景物和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浓缩于筷子方寸之地。景色的秀丽、图案的华美,颇令人赏心悦目。于是,筷子就成了传承中华文明的载体之一。三是筷子的出现催生了筷子文化、丰富了餐饮文化。千百年来,人们围绕着筷子,演绎出一套富有民族特色的文明礼仪。如主人摆好宴席,必须等赴宴者全部入席方能动筷。而第一个举筷说“请”者多为东道主,应主人之请动筷挟菜的第一人,通常是该席德高望重的长者。在宴席上对使用筷子有几个“不准”:不准挟起菜后甩动筷子;不准将筷子伸进菜碗里上下搅动;不准毫不间断地挟菜;不准重放和敲击筷子;不准边说边以筷指人....。以上用筷规定,实际上体现了敬老尊贤、谦恭有礼的文明之风。

  但是,由于人类文明是呈螺旋状发展的,其回旋曲折的过程也导致了筷子功能的“异化”。当社会上出现了穷人和富人,尤其是出现了贫富两极分化的现象时,筷子竟然也会蜕变为富人斗富摆阔和炫耀身份的工具。木筷则采用木材家族中的珍稀成员,如乌木、沉香木、紫檀木等制作而成。此外,还有象牙筷、黄金筷、翡翠筷、玛瑙筷等堪比珠宝的筷子系列。筷子的“贵族化”就会直接导致生活的奢侈豪华。如象牙筷配以熊掌、鱼翅等山珍海味。这样一来,珍贵金属的大量消费会导致对珍稀矿藏的过度开采;对野生动物的捕杀会加速其濒危和灭绝。因此,富人筷子的“贵族化”与生活奢侈化,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会产生与文明相冲突的负面效应。

  筷子功能的“异化”,已经开始与文明发生冲突。而筷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则令筷子与文明的冲突愈演愈烈。尤其是一次性筷子的出现和普及,则进一步把这一冲突推向顶点。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次性筷子”流行我国,生产这类筷子的厂家遍及全国。生产一次性筷子,较之原来的木筷,所消耗的木材几十倍、上百倍地往上涨。于是森林资源再度遭到乱砍滥伐的摧残。有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每年生产450亿双一次性筷子,国内消费210亿双;出口日本240亿双。以生产一万双筷子需砍伐一棵成年树计,我们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至少要砍伐400万棵树。如此惊人的砍伐量,自会给森林资源带来极其严重的破坏。我们知道,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中的树木、与树木共生的绿草,以及出没森林的野生动物,构成了十分和谐的生态环境。而如此优良的生态环境,对保持周边的水土、调节四周的气候和防止水、旱、风、沙等灾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古今中外,无数事实证明,一个森林茂密、生态良好的地方,必然也是一个文明昌盛的地方。反之,如果那里的森林一旦被毁,那里曾经出现过的文明也会荡然无存。据我国当代专家考证,丝绸之路上的楼兰古国,原来“森林茂盛水草丰”,曾一度呈现过“农业发达,经济繁荣,交通繁忙”的景象。但是,由于森林的消失,生态危机的形成,使楼兰遭到了灭顶之灾。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我们面临的森林现状也是严峻的。森林资源10年间锐减23%,覆盖率不到17%。央视?焦点访谈?6月25日报道,云南思茅地区又出现较大规模毁林事件。我们必须立即行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遏制住森林锐减的势头。

  在保护森林方面,日本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在日本国内,其工业化的进程并没有让森林受到太多损害。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从低空飞行的飞机上俯瞰,日本除现代化建筑外,到处绿树成荫,郁郁葱葱。这首先得益于日本建立了一套完整地保护森林的体系。日本严禁乱砍滥伐,对此监督执行的力度很大。因此,在日本几乎没有发生过乱砍滥伐的毁林事件。日本有的企业需要使用木材,必须严格履行申报和审批的手续。如一次性木筷,日本企业原则上不在本土生产(主要靠进口)。日本即使在国内有少量生产,其所需木材则控制在木材总销量的0.3%之内。而木材来源是为改善森林环境而“间伐”的树木,以及建筑、家具生产剩下的边角余料。其次,日本鼓励和提倡对木材资源的循环使用。如一次性筷子用过后的回收工作就做得很好。相关企业用1公斤筷子可生产出60张明信片;用2公斤筷子可生产出3盒手巾纸。第三、日本做到了环保教育从娃娃抓起,因而日本国民的环保意识比较强。有一个影响较为广泛的国际性民间环保组织--?绿色地球网络?就是由日本环保人士发起成立的。其宗旨是“环境无国界”。该?网络?事务局长高见邦雄,多次组织日本会员来到我国大同市浑源县,与当地村民一道,经过了14年的不懈努力,植树1600多万棵,在4500多公顷黄土地上实现了绿化。高见邦雄说过这样一句话:树是有生命的,有生命就有希望。在黄土高原上植树就是播种希望。

  日本以上三点做法,都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我们为保护森林而行动时,有很多工作要做,而迫在眉睫的是必须让筷子与文明的冲突缓解下来。我国从今年4月1日起,已将一次性筷子的消费税提高到5%。这无疑对一次性筷子的国内消费和出口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而对筷子与文明的冲突会有所缓解。但已有专家认为,这一作用是很有限的。而要彻底解决筷子与文明的冲突,就要完全停止一次性筷子的生产、消费和出口。


作者:雷新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