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打捞费”背后是城市道德力的缺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09:54 浙江在线

  现在,城市在比拼经济竞争力,又在讲提升自身的名片形象,可惜往往忽略了城市道德力的建设。日前《新京报》报道,一位交不起打捞费的溺亡者家属,在河边一夜坐等亲人的尸体浮出水面。这让有良知的市民心生寒意,我们的城市公共道德,为什么在这件事情上会表现得如此苍白。

  每位来自乡村的人,可能都会有自己的特别记忆,村里的小孩子落水了,会有全村

人去施救;如果遇到溺水身亡者,大家也各尽其力,不打捞上来不会罢休。这些行动没有条文约束,没有道德号召,人们基于内在良知的驱动,来如此作为。在我的故乡,还有这样的不成文习俗:如有外乡不明身份者在自己村地上亡故,如果在一定的时间里找不到其家人,村里人必须将其以传统葬礼予以安葬,并保留相应的遗物以备后考。在我记忆中,有一天半夜,村庄远处传来微弱的呼喊救命的声音,村里人不约而同举着火把奔跑着去救援,发现是一位算命先生孤身一人迷失在山野中。每每想起乡村中的民间道德行为,总能让我心生感动,难以忘怀,小小的村庄却有着伟大的道德力。

  城市是凝聚社会智力与财力的地方,也应该是凝聚社会道德力的地方。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而城市社会却出现了陌生人社会的倾向,面对陌生人,面对陌生人的灾难,有些人成了旁观者,内在的道德力量也消失了。现在,城市管理者需要动用社会资源,服务于城市的道德体系构建,需要社会组织机构弥补社会道德力下降的缺憾。

  这种弥补不是纯经济利益的驱动,而要体现人文与道德的关怀,公共安全部门应内设相应人员,配备相关器材,要与医院急救体系相联结,应对个体生命的突发事件。具体到打捞溺亡者的尸体,有关部门只要配备了相关器材,在城市并不复杂的河湖中进行打捞工作,并不是困难的事。我们打捞的不是某一个家庭的成员,而是打捞社会的公共道德责任。如果一个城市不能及时打捞落水遇难者,这座城市的道德力就会被质疑,每一个公民都会因此心生寒意。

  从网络检索“打捞尸体费”一词,可以看到近十万条与此相关的新闻报道。我们由此看到,打捞溺水身亡者已成为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一是,城市政府在打捞溺水身亡者,这一事关生命尊严和公共道德服务上的责任缺失,没有列入突发应急事件中由政府有关部门预案处理,二是,有力量打捞的机构或人员已将它市场化了。这样一来,无力支付打捞费者只有坐等尸体浮出水面,而这就让整座城市接受着良心的拷问。

  孔子说:厚葬,使民知礼。

  厚待逝者不是为了逝者,而是为了让生者知社会之礼,懂得对生命的关怀与爱护,让生命享有尊严。而如果将亡者看成亡者家庭之中的事,如果家庭成员也丧失了道德感,对此置之不理,城市的水面上浮出无人处理的尸体,遭受心灵创伤的会是谁?特别是那些未成年的孩子,他们对城市的人性冷漠会做何感想?打捞工作从来就不是“打捞”本身,而是一项事关道德良心的公共社会活动。打捞工作做好了,它是一项公民道德教育活动;做得不好,它会伤及所有人的道德良知。

  现在,到了将城市道德力提高到城市建设战略地位的时候了。经济建设只会让城市有物质的富贵,而道德建设事关人性关怀,它让一座城市有浓郁的人文关怀氛围,有凝聚力、向心力;而没有道德力的城市,不可能是和谐的,更不可能给人以崇高感。


作者: 吴祚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