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罢扁案”失败 泛蓝应继续揭弊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11:10 中国台湾网

  昨日,台湾“立法院”临时会投票工作结束,由泛蓝提出的“罢免陈水扁案”未获通过。香港《大公报》发表李羽的评论文章说,“罢免案”失败后,泛蓝、国民党和马英九的上上之策,应是回归原点,继续追查弊案。

  文章讲,笔者与许多论者一样,早就预料“罢免案”会转化为蓝绿对决,按台“立法院”的政治生态(泛蓝所占席位仅半数略多)及台湾“宪法”增修条文第二条第八段之规

定(即必须三分之二“立委”赞成罢免),“罢免案”难以成事。马英九在宋楚瑜先声夺人及国民党“鹰派”的力促之下,同意提出罢免,主要目的有二:一是希望陈水扁“以天下苍生为念”,自行提出辞职,以减省社会成本;二是藉此拉抬泛蓝声势,形成“绿消蓝长”的趋向,为2008年胜选添加砖石,奠定基础。推动“罢免案”,从蓝绿对阵的角度说,在战术上有一定的意义。

  但是,从战略上看,将一场原本已轰轰烈烈的“廉弊之争”,演变成“蓝绿之争”,甚至在形式上是“权位之争”,若作理性思考,冷静思考,恐怕也难免有多少失策之处。至少,泛蓝为罢免阿扁所付出的代价,与所取得的结果(就罢免而言其实是“有开花、无结果”)实在是不成比率,事倍功半。

  文章分析道,倘继续是“廉弊之争”,泛蓝不但占据了道德高地,更可以“得势不饶人”,对扁妻、扁婿、扁亲信、、“第一亲家”,以至对阿扁本人继续“穷追猛打”,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在民众眼中,揭弊、除弊是百分之百正确的事,除了对阿扁“愚忠”、“死忠”的极少数人士之外,绝大多数民众对揭弊、除弊均不会有怨言、异见或表示反对。事实上,有部分“独派”大佬及“台独”基本教义派,也对阿扁之“弊”大表不满,其中李登辉更公开宣称“做不好,就换人”。由此可见,反贪揭弊足以立于不败之地。

  正式推动“罢免案”之后,不但情况变化,性质也有了变化,民众的看法转向“蓝绿之争”,陈水扁以及还不打算放弃陈水扁的民进党,就利用“蓝绿分庭”大做文章。这一招还真管用,既然是为了对抗泛蓝,无论是“深绿”、“浅绿”都走到一起来了。理论上,他们已经不是为了阿扁,而是为了“保卫本土政权”,就算阿扁从头“烂”到脚,他在这场“保卫战”中必然是最大的得益者,“罢免案”对他是有惊无险,危而不倒,他大有可能做完未来两年的任期(成为“跛脚鸭”则无疑问),最终勉强可以全身而退。“罢免案”若结果如此,泛蓝或一般民众又夫复何言?

  文章认为,如今,“罢免案”未获通过,阶段性任务已经结束,是检讨得失和探讨前路的时候了。

  就得失言,扁留任,不能“扁下莲上”,即吕秀莲仍在“备胎”的位置,对泛蓝,对国民党,特别是对马英九,未必不是好事。试作假设:吕秀莲此人虽口没遮拦,在党内党外均“口碑”甚差,但她肯定比扁清廉,此点已使泛蓝失去了揭弊的着力点或切入点,倘若吕上台后做出几件令民众赞好的大事,可能改变目前“蓝强绿弱”、“蓝正义、绿污秽”的形势,对泛蓝实在未必有利。至少,吕上台会带来许多变量,打乱泛蓝的布局,那又何必呢?因此,“罢扁”不成,不必视之为失败,或许反而是胜利之路的重新起步,令赢得2008年大选又多了几分把握。

  就前路言,宋楚瑜已放话,要再提罢免和“倒阁”。窃以为,马英九宜反复考量、深思熟虑。倘“立法院”蓝绿格局不变,再罢免提多三次、五次又如何?蓝营的资源及政治力,实不该再消耗在这一“政治游戏”之上。

  “倒阁”的门槛较低,只需过半数“立委”通过便成,泛蓝有这个把握,但仍有三点值得考虑:其一,倒了旧“阁”,会有新“阁”,虽可一倒再倒,但又有何意义?其二,倒“阁”之后,若陈水扁邀请泛蓝以“多数党”身份“组阁”,国民党和马英九又有何打算?是合作还是不合作?对民意支持度又有何影响?其三,倘泛蓝提出“倒阁”,泛绿大有可能解散“立法院”,政局势将更见混沌,泛蓝实应事先沙盘推演,计算利弊,自然是有利无弊或利多弊少方可施行。

  文章最后指出,泛蓝、国民党和马英九的上上之策,应是回归原点,继续追查弊案,无论是SOGO礼券案、台开内幕炒股案、台肥人事案、陈由豪六百万台币政治献金案等等,总之要揭,且施以压力迫使检调当局一查到底,如最终查到陈水扁本人,或至少查到扁妻吴淑珍确实涉案,则陈水扁必倒无疑──即使泛蓝不“倒扁”,扁也要自己倒自己了。从各种可用的方案或模式看,揭弊、除弊应是最实际和最有效的一种,如阿扁涉案,泛绿又岂能再予包庇?即使“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或者因有关当局受干预而“刹车”不查,阿扁及民进党的民望也必跌到“贴地”。(海航)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