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尽管没人穿着,但汉服仍活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11:12 四川新闻网

  6月23日,于立生在《江南时报》发表评论文章说:汉服已经消失了三百多年,既是要“申遗”,那也总得先找回了再说。总不能拿着几件赝品,去凑热闹。

  这位作者举了他家祖上留下的银元做例子,说自己本也想替此“文物”申遗,无奈已然丢失,不知拿什么去“申遗”。

  这个举例无疑是失败的,因为“银元”属于“物质遗产”,而“汉服”申报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包括若干方面,但是,所有的形式都是与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长在一起的,构成文化综合体。并且,这样的文化综合体不可拆解。

  可见,汉服作为汉民族社会风俗、礼仪、节庆的重要载体之一,尤其是作为文化综合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将其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任何问题。

  况且,历来对汉服形制的记载都完整地保留在文献以及史书中,比如黄宗羲的《深衣考》,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等。如果对书中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挖掘,那么保护和复兴汉服并非不可能的事情。

  显然,作者认为汉服已经找不回了,更没必要保护,理由是汉服“不实用”。我不知道作者所认为的“实用”是什么,倘若是指方便运动、用料少、适合日常生活,那么,西式婚纱应尽早废除,阿拉伯人的大袍头巾该抛弃不用。我是个女子,在我看来,“高跟鞋”“一步裙”穿起来相当不方便、不实用,要不要赶紧也让它们消亡?

  我们都知道,民族服装在普通服装蔽体、美观的基础功用之上,还可以作为文化、民俗以及民族精神的载体,并突现一个民族的文化独立性,这也是为什么其他民族在对外交流中都喜着民族服装的原因。至于“实用”与否,并不是第一要考虑的问题。(方一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