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邻里关系折射锦城人情冷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14:03 金豹网-锦州晚报

  高楼林立的都市,高墙阻隔了邻里间的关系。一堵墙、一扇门、一道防盗网就像鸿沟把邻里隔离开,没有了以前比邻而居的快乐,没有了“远亲不如近邻”的亲近。相邻而居的人们早已习惯了相互间淡然的点头、微笑。邻居,对于都市人而言,似乎已成为一个遥远陌生的词汇。

  这几天,记者在市内一些社区采访时发现,关系淡漠的邻里大有人在,关系处得像

一家人的也有。但无论是哪种邻里,都对“远亲不如近邻”的邻里关系表现出向往。

  记者把采访中所见所闻所感的邻里关系,做了如下分类:

  类型一:熟悉陌生人型

  分析:现代邻里关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

  事例:家住古塔区的潘女士说,她和邻居就属于碰面次数多而熟悉起来的,也就是见了面点点头、打声招呼,擦肩而过时说上一句:“买菜回来了!”“出去呀!”“下班了?”之类的话。

  类型二:“各扫门前雪”型

  分析:事业、家庭各方面的压力,让不少人疲于奔命。邻居是什么样的人,早已无暇顾及,这也造成了各扫门前雪、互不相识的邻里。这种类型的邻里关系以年轻人居多。不过它很容易转变成类型一。

  事例:一个楼住了一年多,除了看着面熟外,连声招呼都很少打,这就是小刘和邻居间的写照。平时工作忙,早出晚归,让刚结婚一年多的小刘和妻子没过多时间经营邻里关系,用小刘的话说:“有那个时间,还不如和家人多待会!”

  随着孩子的出生,刘先生把在外地的父母接了过来。父母到来,小刘家也跟着热闹起来。父母总带孩子出去玩,和邻居们混得很熟。一来二去,现在小刘也知道楼上住的是老两口,邻居家的女儿过几天要结婚。

  类型三:因物结识型

  分析:因为共同的爱好,如养宠物、养花、锻炼等而结识。

  事例:王女士家的小狗叫“倩倩”,自从有了“倩倩”后,她认识了很多邻居。每天晚上,王女士都会带着小狗出去溜达。小区里养狗的人很多,小狗碰到一起会一块玩,旁边的主人们就会有一搭无一搭地聊上几句。时间一长,平时见到也会打声招呼。王女士说,小区知道她姓的人不多,都叫她“倩倩她妈”。

  类型四:大打出手型

  分析:邻里关系处理最不得当的一种。也提醒市民,邻里间发生纠纷,应该采用正当途径解决问题,不要用过激行为。

  事例:下面的事,是记者以前采访过的。去年10月份,市内一住户发现自己楼顶出现一个水印,就找到楼上邻居。可三说两说,楼下的男主人却和楼上女主人发生争执。非常气愤的男子回到家拿着菜刀返回楼上,将楼上女主人砍伤。之后,砍伤邻居的男主人被拘留。

  类型五:老死不相往来型

  分析:因为纠纷,邻里,甚至以前关系很亲密的邻里间也会发生不愉快。协调、处理过程中,双方没有达成共识,进而发展成这种类型。如果双方的态度很强硬、蛮横,很容易发展成类型四。

  而邻里纠纷,多半起源于楼上滴水、空中抛物或噪声影响等小事,但因为牵涉到自身利益,往往是各执一词,难以判出是非。

  事例:记者采访中,一社区工作人员给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社区一对老夫妻和楼上年轻夫妻关系处得不错,可最近双方因为噪声问题闹得不可开交。

  老夫妻习惯早睡,可楼上有时弄出的声音让老夫妻就像等待扔第二只鞋的人一样胆战心惊。找过楼上的夫妻,也找过社区,楼上的夫妻也尽量在晚上动作轻一些,甚至于把家里桌椅的腿都包上了。可就是这样,双方还是为此闹个不停。以前和谐的邻里关系也没了。

  类型六:不打不相识型

  分析:纠纷处理得当,疙瘩解开了,双方仍是好邻居。

  事例:市内一社区,有一单元由于燃气管线设计不合理,全单元12户居民好几天不能做饭。可当维修人员赶来维修时,一楼的住户却说怕把自家室内的装修破坏了,拒绝维修人员进屋。其他住户气愤地说,要把他家玻璃砸碎或把门踢坏。

  社区工作人员知道此事后,赶紧做双方工作。经过反复做工作,最后达成协议:其他居民拿钱,补贴一楼住户的装修费。“方案”通过了,全单元吃饭问题顺利解决了,矛盾也烟消云散。经过一场纠纷,居民们处得反倒和一家人一样。

  类型七:闲暇交友型

  分析:这类邻里关系主要是指有闲暇时间的人,如刚退休的。退休了,空闲时间比以前多了,走出自己房门和邻居们聊聊天也是不错的生活。

  事例:张女士去年退休了,生活节奏一下子慢了起来,每天除了干点家务,总觉得无所事事。以前,张女士很少和邻居们打交道,也就是见面点个头。现在有了时间,她就经常走出去和邻居们闲聊,别说,还真交上几个朋友,有时,她也会拉上几个新认识的朋友到家做客。

  类型八:相亲相爱型

  分析:最令人羡慕的邻里关系。只要用心相处,这样的邻里关系也是可以做到的。要达成这样的邻里关系,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有个热心、能张罗事的人!

  事例:凌河区市场里76号楼居民的幸福生活,记者以前报道过。当时,记者就对蔡忠信老人的“邻里说”很感兴趣。上周四,记者给蔡老打了个电话,说起邻里关系,蔡老的话可多了,什么“善邻胜远亲”、“每天出入一个门,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

  蔡老说,以前单元里的居民也都不认识,还发生过矛盾。为此,他和其他两个住户商量,挨家挨户走走,大家开个会,互相认识一下。想法得到了全楼人的支持,蔡老他们把全楼人的名字、联系方法全都登记上,然后发放到各家。

  他还写下了“以邻为善行动宣言”:“咱这单元住户来自四面八方,居住在一个楼,是一种缘分。每日出入都走一个门,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为了结成善邻、友好、团结、互助、安居乐业的好邻居,全楼人齐心以德相处,共同制定以邻为善行动宣言:以邻为善,以邻为友;团结互助,文明礼让;一家有事,大家帮忙;出入带门,加强四防;搞好卫生,防病健康;安居乐业,共奔小康。”

  现在,76号楼的居民处得跟一家人似的,谁家做了好吃的,都会拿出点送给邻居们。采访中,蔡老也道出些许遗憾:“年轻人可能是工作太忙,和大家互动得比较少!”

  随机采访:

  记者随机问了50位市民这样两个问题:“平时遇到隔壁邻居,你会怎样?”“平时和邻居的交往,主要是因为什么事?”对于第一个问题,60%的人表示看到后,会点头微笑;30%的人表示碰到隔壁邻居,见面能聊上几句;10%的人则表示不会打招呼,装作不认识。

  对于后者,有过半数的市民回答日常需要帮忙时才会找邻居,比如自家停电了,问问对方家是否也停电;有部分市民回答与邻居的交往一般是日常娱乐时;少部分市民回答会与要好的邻居一起出游,还有的市民说在业主维权时才会找上邻居,还有的居民说和邻居干脆没交往。

  这样的调查虽然不具有权威性,但从中还是能反映出现在邻里关系的淡漠。

  记者走访过的一些社区工作人员表示,社区的很多活动都是为了让邻里间相互熟识,但现在人戒心太重,又都忙于工作,活动搞来搞去,总是那么几个人参加。

  采访中,不少人对以前住平房时邻里间相互走动的日子非常怀念!家住凌河区的杨大爷感慨地说,以前住平房时,每家关系可亲密了,谁家有好菜、好酒,都要招呼左邻右舍来尝尝;谁家有麻烦,没等吱声,邻居就过来帮忙。平时没事也会串串门,聊聊天,像一家人一样。可现在,搬到高楼大厦,没事大家都待在家,就算和邻居有接触,也只是表面上的功夫。

  邻里间的关系和其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都需要用心经营,在企盼邻居对我们友善的同时,也让我们拿出真心来对待邻居吧!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