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把“愚民”当成“愚公”,媒体瞎了眼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8日16:12 四川新闻网

  今天新浪网上转载《生活新报》上的一条新闻,大致是说一位家住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的叫马清荣的农民,自1990年开始16年持续在山中凿洞挖宝。而这位老农的行为,仅仅源于他10几年前做的山里有“宝”的一个梦。

  遇到这样的事情,只要神经稍微正常一点的人都会认为老农非常愚昧。不过让人震惊的是,就是这样一目了然的愚昧行为,竟然被《生活新报》歌颂成了“愚公精神”!

  我们来看看《生活新报》是如何把“愚民”变成“愚公”的。

  记者转述了老农说的梦:“我被一名身着青色衣裙的少女笑盈盈地引入一座神秘的石宫之中,我刚进石宫门就听到轰隆隆一阵响,身后巨大的石门已被关了起来,等他转身回望,美丽的少女也不见了踪影。等他从惊恐中回过神来后,发现石宫中存有满满1柜子经书和1柜子金银财宝,其中还有一块诸葛孔明碑……由于我早就听说诸葛孔明曾经到此征战的传说,所以对自己梦中所见坚信不移。”

  这个梦与众多的玄幻故事并没有多大区别,有神秘美女(或者还可称为“仙女”)指路,并突然消失,之后发现财宝。与历史人物诸葛孔亮联系起来,似乎更增添了梦的可信度。带点玄幻色彩确实很吸引眼球,这从“玄幻小说”的流行就可知。深谙读者心理的媒体,当然对这一点了如指掌。

  新闻说,在不被旁人理解的情况下,“靠一种坚强的信念,老人没日没夜的在洞中一寸寸掘进。”

  老农说:“就象有一个人在用鞭子抽打着我,要去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这样的话,能从大字不识一个的老农民嘴里说出,我表示怀疑。即便是一个有文化的人,如此书面化的语言从口中说出恐怕也让人感觉别扭。

  记者还刻意提到了“愚公”行为的“神奇功效”:“自己原来在家时还有许多慢性病,但是,自从来这里劳动后,病都好了,还感到精神特别好。”在空气清新的山里面劳动,当然有益身体健康,有何稀奇的?!

  最后,报纸来了个“新闻链接”,详细介绍了“愚公移山”故事的由来,至此,一个《生活新报》眼中的“老愚公”、“活愚公”就出炉了!

  明明是一个无知农民的一个愚昧行为,《生活新报》非要将其打造成一个“活愚公”,我们不禁要问:《生活新报》,你到底是何居心?

  对于《生活新报》来说,我想目的很简单,无非只有一个:博得读者眼球。很显然,《生活新报》的目的达到了,新浪网将其转载并置于首页重要位置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不过我想质问《生活新报》:你博得眼球的目的是达到了,可你有没有想过你作为一个媒体的社会责任?

  愚公并非愚蠢的代名词。“愚公移山”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体现的是中国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大无畏精神。而《生活新报》里所说的这位“愚公”,却是一位为了寻找一个“莫须有”的梦中宝藏白白浪费16年光阴的愚昧农民。两人怎可相提并论?!

  农民的愚昧行为,被媒体黑白不分的誉为“愚公精神”,大肆宣扬,无疑是在混淆视听!原本一个非常可笑可悲的农民,经过媒体以“愚公”的正面形象合理化并放大之后,一下子竟然成了人人敬仰的“当代愚公”,不但可笑,更是可怕!

  在人们交往越来越频繁、范围越来越大的今天,完全亲身获得信息已不可能。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大部分来自于传播媒介。因此,媒介成了当之无愧的“环境守望者”,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环境守望这样一个信息安全保障者的角色。要是媒体都这样为吸引眼球是非不分,恐怕早晚要“天下大乱”!

  舆论导向正确是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人民之祸!(作者:民为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