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国民党要走温和路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9日00:18 环球时报

  

国民党要走温和路线
马英九在25日的集会上发言。随着“立法院”罢免案表决时间的日益逼近,台湾政局变得越发微妙起来。就在泛蓝为推动罢免案展开的造势活动接连登台的时候,岛内媒体却爆出国民党在罢免案后将“回到温和、理性在野党的轨道”的消息,亲民党则表示将展开二次罢免和“倒阁”;与此同时,曾经两度挺扁的诺贝尔奖得主李远哲再次“临门出脚”就当前局势要求蓝绿“停止争斗”。罢免案下一步怎么走,变数似乎越来越多。

  国民党要回归“中间路线”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马英九23日晚召集国民党高层举行会议,商讨罢免案表决之后的部署。据党内高层指出,近日“朝野”对峙、蓝绿对决气氛太严重,许多企业界人士、中产阶级向马英九反映,不希望再看到蓝绿对立,让台湾社会空转;而岛内舆论也不希望因为蓝绿混战,让陈水扁与“第一家庭”弊案蒙混过关。鉴于此,马英九决定国民党将在表决后“休养生息”,回归到温和、理性的中间路线,不再举行大型街头运动;至于“倒阁案”则“有准备,但倾向不提出”。

  对此,宋楚瑜则在表示支持马英九“中间路线”的同时指出,作为“在野党”领袖,要有道德、勇气和意志,要有所作为,让人民知道下一步要怎么走。如果27日罢免案不能通过,亲民党会继续主张提“倒阁”,把最终决定权交给“全民复决”。

  李远哲再度“临门出脚”

  而在罢免案表决前夕,诺贝尔奖得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李远哲则打破沉默,就罢免案发表声明。据台湾《东森新闻报》的报道,李远哲表示,民进党上台以来,政绩有限,弊案不少,对此深感痛心,盼民进党深刻检讨,不负人民寄托;也希望发动罢免的一方“应深切体察宪政之治的原理”,再三思考“止谤莫如自修”的精义;希望蓝绿停止争斗,避免政治空转。

  对于李远哲的声明,台湾《经济时报》26日社论指出,2000年台湾“总统”选举的关键时刻,李远哲“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沦”的一席话,将陈水扁送进了“总统府”;2004年,李远哲再度挺扁,助陈水扁保住了“半壁江山”。作为“扶扁上马”功臣的李远哲对陈水扁表示痛心,显见陈水扁的所作所为已不是检讨这般简单。不过,台湾《联合报》26日的社论却认为,李远哲的声明虽然对民进党有所批评,实质上却没有对陈水扁深责。李远哲关键时刻出手,仍可看出“亲疏有别”,挺多于责。

  陈水扁又打“悲情牌”

  在国亲不断动作凝聚罢扁人气的同时,泛绿内挺扁的声音也不断浮现。据台湾《自由时报》报道,针对27日的表决,民进党已租下台北市青岛东路举办“停止政争、只要民生”的反罢免活动,届时将由党主席游锡堃亲自领军,号称有2万人“自愿”参加。对于罢免案,台湾“总统府秘书长”陈唐山25日表示,国亲提罢免案是“技术犯规”,马英九纵容胡乱爆料要负连带责任。民进党“立委”高志鹏、徐国勇等则痛批陈由豪“在海外兴风作浪”,每次关键时刻就对外爆料,根本是与蓝军“一起唱双簧”。

  与此同时,陈水扁不忘自救又打出“悲情牌”。陈水扁26日与十多名民进党“立委”主动对话,吐露了对27日“若有三长两短”的忧虑,表示罢免案表决将是“政治大地震”,希望绿营“立委”们让“大地震”安然通过,不要让他“倒下去”。他希望绿营“立委”明白,这次罢免是2008大选的提前开打,蓝营一心一意要夺权。随即他话锋一转,“主动”透露,吴淑珍正“发高烧卧床不起”,如果吴淑珍撑不下去,“他也会倒下去”。

  蓝绿阵营加紧部署

  在罢免案前夕,蓝绿阵营除了凝聚人气外,也相互展开攻心战。据报道,国民党“攻心小组”在最后关头仍不放弃“策反”民进党“立委”,尽量争取更多的绿营“立委”倒戈。

  在攻心之余,蓝绿阵营也对罢免表决作出严密部署。据报道,双方“立法院”党团都已颁下甲级动员令,马英九、宋楚瑜、游锡堃都将亲自坐镇“立法院”。民进党高层正积极研究罢免当日应对之策,不排除27日上午以全体缺席弃权的方式让国亲难堪。“台联党”主席苏进强26日表示,“台联党”向来反对国亲提出罢免案,但也不认同民进党一味“巩固领导中心”的做法,因此,“台联党”全体立委27日将选择“弃权”作为罢免案的基本立场。。

  国民党要蓄力薄发

  对于国民党要回归中间路线,《联合晚报》的评论指出,国亲一面强调马宋之间“没有心结的问题”,另一面却各说各话,令人暗暗为27日的表决担心。《东森新闻报》认为,对马英九而言,在当前政治环境中,回归中间路线是以退求进的最好方法。《中国时报》社论指出,随着岛内蓝绿对决形势的尖锐和复杂,马英九逐渐认识到“倒阁”的政治性远比罢免复杂,此举不但展现国民党是能放能收的政党,而且将让民进党“找不到敌人”。《民众日报》的报道则认为,马英九的这个决定,来得迟了一点,接下来马英九应领导全党抓住要害,蓄力薄发,为2008年实现政党轮替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民意基础。▲

本报特约记者 李俊峰 本报台北特约撰稿人 司马岩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