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打捞费”背后是城市道德力缺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9日00:41 新晚报

  吴祚来

  有媒体报道,在北京市,一位交不起打捞费的溺亡者家属,在河边一夜坐等亲人的尸体浮出水面。这样的新闻让有良知的市民心生寒意,我们的城市公共道德,为什么在这件事情上会表现得如此苍白。

  来自乡村的人可能会有这样的记忆,以往村里有人落水了,全村人都会去施救;如果遇到溺水身亡者,大家也各尽其力,不打捞上来不会罢休。这些行动没有条文约束,没有道德号召,人们基于内在良知的驱动,来如此作为。

  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而城市社会却出现了陌生人社会的倾向,面对陌生人,面对陌生人的灾难,有些人成了旁观者,内在的道德力量也消失了。于是,城市管理者需要动用社会资源,服务于城市的道德体系构建,需要社会组织机构弥补社会道德力下降的缺憾,使城市不但是凝聚社会智力与财力的地方,也是凝聚社会道德力的地方。

  这种弥补不是纯经济利益的驱动,而要体现人文与道德的关怀。具体到打捞溺亡者的尸体,我们打捞的不是某一个家庭的成员,而是打捞社会的公共道德责任。如果一个城市不能及时打捞落水遇难者,这座城市的道德力就会被质疑,每一个公民都会因此心生寒意。

  从网络检索“打捞尸体费”一词,可以看到近十万条与此相关的新闻报道。我们由此看到,打捞溺水身亡者已成为一个沉重的社会问题。一是,城市政府在打捞溺水身亡者这一事关生命尊严和公共道德的服务上责任缺失,二是,有力量打捞的机构或人员已将它市场化了。这样一来,无力支付打捞费者只有坐等尸体浮出水面,而这让整座城市接受着良心的拷问。

  现在,到了将城市道德力提高到城市建设战略地位的时候了。经济建设只会让城市有物质的富有,而道德建设事关人性关怀,它让一座城市有凝聚力、向心力。没有道德力的城市,不可能是和谐的,更不可能给人以崇高感。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