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探秘青藏铁路五大疑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9日01:37 大江网-江西日报

  冻土退融:会不会危及行车安全?

  疑问一:雪域高原的冻土层退融问题,一直是青藏铁路建设面临的难题。有专家说,伴随着全球变暖,青藏高原的永久冻土层正在加速退融。那么,建在冻土层上的青藏铁路行车安全吗?

  现象:资料显示,近30年来,青藏高原冻土层正表现为冻结持续天数缩短、最大冻土深度减小等现象。1984年以来,青藏高原气温升高明显,增温趋势还将持续。青藏铁路穿越高原上两个面积30多万平方公里的冻土区域,其冻土几十年来在持续退化。

  铁道部专家评说:如何应对冻土层融化,确保铁路行车安全,是铁路科研、设计和施工人员重点解决的问题。青藏铁路施工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对于地质复杂地段,线路尽量绕避;对于不稳定冻土区的高含冰量地质,采取“以桥代路”的办法;采用通风路堤、片石通风路基、热棒、铺设保温层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保持冻土区的温度,防止冻土融冻速度过快,提高冻土区路基的稳定性。此外,铁路建成运营后,将对冻土路基、植被恢复乃至铁路沿线气候和景观变化进行长期监测,及时预防和消除青藏铁路遭受的不利影响。

  高寒缺氧:旅客乘车会不会头疼头晕?

  疑问二:在海拔超过3000米的高原地区,人们就会出现头疼、头晕等高原反应。旅客乘坐青藏铁路火车前往拉萨,在翻越高原的长途旅程中,会不会有剧烈的高原反应?

  现象:列车驶离格尔木,不到一小时后即置身于典型的青藏高原环境中。从格尔木市往南约50公里处,海拔3500米;约100公里处,海拔4000余米;昆仑山垭口海拔4767米;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既是青藏铁路的最高点,也是世界铁路的高海拔之最;唐古拉车站海拔5068.63米,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高海拔导致严重缺氧,空气中的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一半。

  铁道部专家评说:青藏铁路首创了旅客列车供氧系统,采用弥散式和分布式相结合方式,解决旅客高原缺氧问题。

  环境脆弱:碧水蓝天能不能保住?

  疑问三: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海拔最高、对生态环境影响作用最大的高原,是中国和南亚地区的“生态源”。青藏铁路的修建,对高原环境的长远影响会怎样?

  现象:青藏高原的原始生态环境在全球具有特殊地位,高寒、独特、原始和脆弱是这一区域生态环境的显著特征。铁路建设面临诸如高寒植被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以及水土流失和污染防治等环境课题。

  铁道部专家介绍:青藏铁路在开工前就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进行了超前思考,国家有关部门进行了专题研究。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部副指挥长拉有玉说,青藏铁路建设单位全面安排和落实了环保措施相关投资15.4亿元。环保部门监测结果显示,青藏铁路建设对河流水质无明显影响,冻土环境未出现明显改变,沿线野生动物迁徙条件和铁路两侧自然景观未受破坏,沼泽湿地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无人区域:能否防范自然灾害或人为破坏?

  疑问四:青藏铁路格拉段全长1142公里,一些路段穿越的是“无人区”,许多站台是自动控制的“无人现场管理站台”。“巨龙”能有效防范自然灾害及人为破坏吗?

  现象:青藏铁路平均海拔在4000米左右,沿途穿越无人区,基本没有旅客上下车,火车站主要用于火车错车。全线45个火车站,正式运行后其中就有38个无人值守。

  铁道部专家介绍:青藏铁路正在编织治安防控立体化网络。在牧区的铁路线路两侧,铁路人员正在加装隔离栅栏;对重点目标由武警及保安看守,对一些桥梁及通信、电力机房等重点部位,安装综合视频监控系统;配备精良武器装备和交通工具的公安人员,进行机动巡道。此外,铁道部研究提出了旅客列车遇到自然灾害、设备故障、行车事故等非正常情况时,紧急组织旅客撤离与列车救援的方案。

  火车隆隆:垃圾会不会污染“亚洲水塔”?

  疑问五:青藏高原是亚洲不少大江大河的源头,有“亚洲水塔”之称。随着火车的隆隆声,大批旅客来到青藏高原,垃圾会不会污染高原环境?

  现象:钢铁动脉穿越了可可西里、三江源、羌塘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铁道部专家评说:与普通旅客列车不同,青藏铁路旅客列车将不向车外沿途排便。列车的厕所采用真空集便装置,废物废水都有专门的回收设备,车到终点后由污物车抽运送走处理;列车也不向沿途丢弃垃圾,车上有列车专用垃圾压缩机;沿线一些车站将建立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沿线主要车站都设置污水处理站和垃圾存放点。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林红梅(据新华社北京6月28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