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中产者缺乏身份认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9日02:11 华夏时报

  “我怎么就成了中等收入者了,就因为买了房子?正相反,我是给银行打工的民工。”身为广州高档社区业主并拥有体面工作、年薪10万的张旭向记者大倒吐苦水,“我不认为自己是一个中等收入者”。学者认为,这样的人是一个群体。

  焦虑缘于社会保障缺位

  显然,表面优厚薪水背后的巨大生活压力、风险预期,是导致这种“易碎”心理的直接原因。不断疯涨的房价、令人生畏的医疗费、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所有这些,无疑都早已是时下并不陌生的城市生活景观——既然它可以让那些社会底层群体“买不起房、看不起病”并成为阻遏他们向上流动的经济瓶颈,当然同样也会时刻威胁着中产者看似体面风光的生活,蚕食乃至吞噬他们所谓的高薪,使其备感生活的“易碎”。

  容易看出,当前城市中产者的“易碎”,其实折射的是诸多公共权利——社会保障水平、公共品供给状况本身的易碎和虚置:住房、医疗、教育等等原本该为人们“遮风挡雨”,提供起码的生活庇护、风险保障的公共项目,如今往往都成了个人需要赤裸面对——为了买房,你得准备当20年“房奴”;自己或家人生一场病,就能迅速耗尽你的全部积蓄;高收费的教育之下,“送孩子读书如赌博”……要使“中产”成为可能,并且足够坚实而不“易碎”,进而起到维系社会和谐稳定的作用,表面薪水的多寡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起一个足以支撑最广大社会群体公共权利的稳定的社会保障体系、公共品供给系统,为他们最基本的生活利益兜底,使之后顾无忧。(张贵峰)

  需要国家的制度支持

  中等收入者的脆弱性、不稳定性在统计学上得到了印证。长期研究收入流动性问题的中山大学岭南学院讲师王海港博士对记者说,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大约有5%的人不能保持中等收入位置,他们绝大部分跌到了社会收入的最底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阶层分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自发和自然的过程,过多地依赖于市场机制,政府未能有效地运用相应的制度与政策去引导和协调这一过程,这种阶层分化不利于中产阶层的发育和社会阶层结构的现代化。中等收入者身份认同的缺乏就是这一状况的反映。

  但是,如果国家运用恰当的制度与政策来引导社会阶层结构的合理演变,致力于各阶层利益的协调和各阶层力量的相对制衡,积极培育中产阶层,那么,一个公平、开放和合理的现代社会阶层结构就有可能形成。对于中等收入者的不稳定性和身份认同危机,必须完善相关的制度对这一阶层进行足够的“维护”。因此,为中产阶层的发育提供相应的制度支持是应该的。(朱四倍)


作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