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实行城市化管理 重点镇整洁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9日04:17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改变“环境三乱”,优先发展重点镇将先进的城市管理方式向农村延伸

  “村容整洁”是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优先发展重点镇体现“优先”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改变目前农村的居住环境,培育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各优

先发展重点镇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积极探索新方法,创新管理机制,切实改变目前农村“环境三乱”——垃圾堆放乱、交通秩序乱、摊点摆放乱。垃圾集中处理,城市管理“四化模式”……这些先进的城市管理方式正逐步向农村延伸。

  农村也搞垃圾集中处理

  每天早晨6点,青城山镇芒城村的吕德富就开始在村里挨家挨户收生活垃圾,尽管有些忙碌,但他心里还是特别高兴,因为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了河水清清,道路干净。而在半年前,青城山镇还和不少城乡接合部一样,路边、沟渠里都有垃圾,苍蝇、蚊子更是随处可见。青城山镇党委书记高成军说,春节后,全镇开始了一场“垃圾处理大战”。一度垃圾成山的平安村灌溉渠,如今已经变得清澈,看不到垃圾了。

  沟渠从没有这么清澈

  年近7旬的芒城村5社村民吕德富现在是村上的一名保洁员。他告诉记者,每天早晨6点他就开始挨家挨户地收垃圾,一直要忙到下午。“村上三个社100多户的生活垃圾都是由我负责。”吕德富说。

  “以前这条小河里垃圾遍布,臭气熏天,到了夏天家里到处是苍蝇、蚊子。现在,你看,可干净了。”“以前我们村里的道路、河道都没有人清扫,家里的垃圾也是丢到院子外的河道里。”家住芒城村4社66岁的杨华普大爷指着家门口的这条灌溉渠对记者说,“从来没有想到能这么清澈。”

  刚开始还真有点不习惯

  整治村级道路40多公里,清淘沟渠30公里,清运积存垃圾100余处,清挖淤泥3000余立方米。高成军说,都是积了几十年的陈年垃圾。虽然垃圾堵塞了沟渠,污染了环境,招来了苍蝇,但要让村民改变多年来的生活习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杨华普大爷告诉记者,以前村民有田时,垃圾还可以用来施肥。土地租出去后,垃圾就没地方扔了。“(村民)哪里懂什么环保?还不是想扔哪儿就扔哪儿。”杨大爷说,几十年都是这样过的,“垃圾该往哪儿扔,从来没有人想过。”今年年初,村上要治理垃圾,要大家都动手清理。“那么多年的垃圾,怎么弄哦?”杨大爷回忆,折腾了大半个月,“还真干净了。”

  “现在垃圾每天都有人来收,刚开始,我们还真有点不习惯。”在村里生活了30年的李大爷说,觉得垃圾装袋太麻烦了,就直接把垃圾堆在门口。“每天还是被收走了。后来,自己也不好意思了,就装了袋再放在门口。现在觉得习惯了。自己家里、路上都干干净净的,心情都好了很多。”

  乡村清洁统一交给保洁员

  据了解,青城山镇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的流程是,户收集→村保洁→镇清运→市处理。高成军介绍说,现在,每户村民只要将垃圾用袋装好放在自家门前,每天就有村里的保洁人员来收集,运到村垃圾收集池,再由镇垃圾清运车运到市垃圾处理站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

  以前,为了应付各项检查,就会组织村民自筹资金突击整改。“以后,垃圾无害化处理将形成一种长效机制。”对于经费问题,高成军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每年水利局用于镇内河道清理要开支8万多元,交通局对全镇乡村道路维护要6万元,每年就是14万元,现在这些工作都由保洁员处理,而乡村统一保洁全年需要30万元,剩下的费用基本在对各农家乐、镇上的摊点垃圾收费中得到补充,如果最后经费不够,镇财政将补充一些。

  “村民们尝到了甜头,一些企业也看到了市场前景。”已经有个体经营者瞄准了农村垃圾处理这个庞大的市场,希望与镇上达成协议自行出资购置垃圾车从事垃圾处理。“目前,还是各个村自行处理,制度和市场成熟后,我们将考虑市场化运作。但绝不增加农民负担。”高成军对记者表示。

  重点镇实行城市化管理

  新都区对重点镇的管理力度空前。新都区将区级部门职能延伸,成立了“两局”,加强了“三所”。成立“两局”,即成立新繁镇规划建设管理分局和新繁镇市容环境管理分局,分别确定编制42个和65个。规划分局主要承担新繁镇规划、建设和房地产管理职能;市容环境管理分局主要承担市容秩序、环境卫生、市政绿化维护和公园广场等城市管理职能。加强“三所”,即加强新繁派出所力量,增加警察10余人,增配交警职能,加强城区车辆管理;加强新繁财政所力量,实行动态财政收支管理,并给予相应的配套政策;加强新繁镇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建设,从原镇社区服务中心相应固定人员,强化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同时,将环境卫生工作向农村延伸,去年9月在全镇修建垃圾集中收集池129个,增配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员121名,将农村环境卫生和农村道路养护工作结合。

  说到金堂淮口,就不得不令人想起2004年该镇主要负责人“不作为”被免职事件。当时,“视线所及,街道、河边、农贸市场、居民房前屋后随处可见垃圾。当地群众反映,日渐增多的垃圾,一到夏天就臭不可闻;三轮车、野的、摩托乱停乱放,违章搭建的房屋、广告牌随处可见,道路凹凸不平,混乱拥挤。‘这样的状况已有两三年了,但没有人来管管’”。现在,淮口汽车站前一家小店铺的老板指点着镇子里的新变化:道路新设了隔离栏,行人、非机动车和机动车有了明显的界线;正在施工的市政工地采取了打围作业;新整治的人行道上,美观大方的地砖间植上了绿树,一些环卫工人正在进行保洁;沿街店面进行了统一整改;历史悠久的淮口大桥实施了扩建,桥侧新出现了一个规范的市场……淮口镇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镇加强了管理,该镇出台了《淮口镇城市化管理实施方案》,按照县城管理模式对淮口镇实行城市化管理。成立了淮口镇城镇综合管理领导小组和淮口规划建设管理局、交巡警中队等。从县建设局、公安局、交通局等8个单位抽调了40多人组建淮口镇城镇综合管理执法队,同时下移人员管理权、行政执法权等。该镇还健全了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形成了城区秩序管理规范化、道路管理法制化、客运三轮管理市场化、市政设施投入多元化的“四化”模式。

  镇还是那个镇,村还是那个村,但是,在“优先”发展政策的指导下,它们的面貌却在悄悄地变。

  本报记者严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