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财富与幸福的对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9日06:19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最近看一份材料说,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自杀的企业家有记录的就有1200例,这数字简直吓人一跳,我们身边的黄河集团老总乔金岭自杀了,上海大众老总方宏因忧郁症自杀……在众人的眼里,这些富豪身家过亿,香车宝马相伴,为什么他们幸福不起来?

  事实上,富裕但并不快乐的现象不仅在中国出现。美国可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了吧,最近的民意测验显示,1960年至2005年期间,美国人均收入翻了3番,但认为自己非常幸

福的人从40%下降到30%左右,妇女、青年、黑人和其他一些少数民族感到不幸福的人更多。在欧洲国家,人们的幸福指标没有明显下降,但是患忧郁症的人却在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欧美人要依赖药物来保持身材、帮助睡眠、逃避无聊和抑制忧郁。

  荷兰一位教授对中国进行了3次幸福指数调查,中国1990年国民幸福指数为6.64(1-10标度),1995年上升到7.08,但2001年却下降到6.60。数据表明,即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也不能保证国民幸福感持续增加。

  显然财富并没有给人类带来同样数量的幸福。财富与幸福,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中国有一句古话,“贫贱夫妻百事哀”,但中国更多其他例证:孔子称赞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庄子也曾经“鼓盆而歌”,可见贫穷与幸福并没有必然联系。专家认为,在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前,财富增加,幸福也随之增长;但当基本需求满足后,幸福并不随着财富的增加而增加。

  这些现象,让人们对拼命工作获取快乐的动机产生了怀疑:仅靠经济增长、靠拼命工作能获得幸福吗?

  写作《快乐鸿沟》的华裔学者黄有光对此持否定态度。他认为,人的基因里确实有一种动物的本能,像蚂蚁、松鼠一样为未来储存物资。在货币社会,这种本能就表现为拼命赚钱,凯恩斯把这种本能叫“兽性”。它确实有用,可以使我们降低因物资匮乏死亡的概率,也有助于我们的长期快乐。

  但是,在物资不再匮乏、赚钱不能显著提高我们的生存概率与快乐水平时,还去牺牲亲友关系、甚至危害健康去拼命赚钱,也就是去选择那些降低自己快乐的事儿,这岂不是舍本逐末?

  我们身边的一些白领和富豪,每天工作16~18小时,没有尽头,永远说是“透支健康,为了将来”,其实哪里有快乐。在物质主义、拜物教的影响下,人们永远不知足。更有人冒着坐牢甚至生命的危险去走私或受贿赚钱,最终却失去了幸福。

  那么,财富与幸福对望,谁重谁轻?哪个才是生活的目的?

  在创办幸福学的经济学家奚恺元看来,美国的发展是前车之鉴。美国太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物质比较,最后发展了经济,却没有带来更多的幸福。

  黄有光认为,为了提高人民的幸福感,东亚的经济应该朝着更适当的方向来发展。环境质量的保护应该摆在第一优先考虑的位置。我们需要一个洁净的增长环境,不需要一组脏兮兮的增长数字;我们希望增长能真正地带来更多快乐。这不仅需要大力节制私人的攀比消费,更应在那些能切实改善福利的领域,如公众健康、科学技术、文化艺术、教育领域,提高公共投入。

  无论每个人在追求什么,无论人类在追求什么,其终极的目的,都是幸福快乐。国家的前进方向亦如此,“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曾任美国政治学会会长的罗伯特·莱恩教授提出,金钱、财富、自由、民主,不过是实现幸福这个终极目标的手段而已。④5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