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厌学?读大学?留守高中生很矛盾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9日06:19 河南报业网-河南日报

  

厌学?读大学?留守高中生很矛盾
核心提示

  他们期待高考改变命运,却无力应对学业的压力;他们家庭贫困、学费难缴又难以与父母相见……随着农民工队伍的壮大,留守在农村的高中生数量急剧增加。

  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由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家庭生活和教育存在缺陷,留守高

中生没能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其状况比留守中小学生更糟。

  被亲情疏远的留守生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多数农民工选择将读高中的孩子留在家中,一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日渐成熟,对事物有一定的判断能力,留守在家比较放心,可以照顾年迈的老人;另一方面,与小学、初中的九年义务教育相比,高中生的学费昂贵,农民无法承受城市的高中教育费用。

  以湖北省大悟县为例,全县总人口62万,是全国有名的国家级贫困县,地少人多。据统计,整个大悟地区外出打工人员近十万人。在被调查的1000多名留守高中生中,父母同时外出打工的占28.8%,父母有一方外出打工的占71.1%;20%的学生由老人监护,12.2%的学生由亲戚监护,6%的学生自己照顾自己;同时,留守高中生父母出外打工的历史多在一年以上,37.7%的父母出外打工已有五年以上的时间。约60%的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在三年以上,80%的外出两年以上,这意味着这些父母在孩子初中的时候就已经不在孩子身边。超过40%的孩子每年与外出的父母相处不到一个月,即便是春节,很多离家很远的父母为了节省车费不回家与孩子团聚。

  大悟一中高一年级的肖群告诉记者,父亲在十年前因病去世,家庭的重担就落在母亲身上,母亲选择了出外打工,留下肖群和两个妹妹以及年迈多病的奶奶。从那时开始,这个家庭就很少团聚。肖群说,母亲在武汉打工的收入,不够支付姊妹三个的学费及生活费,肖群本学期的学费还拖欠着。

  据了解,在大悟,像肖群这样的家庭并不少见,单亲家庭或是父母有病,加上高额的学费,常常使这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好。大悟一中政教处付主任向记者介绍,一个高中生一学期的学费是1000元,生活费和学杂费每月需要200元,一个家庭支付一个高中生读书,一年至少需要四五千元。因此,家里有高中生的,往往都是举家供养,绝大多数家庭要靠外出打工赚钱,其负担比初中生要重很多。

  高中学生学业及生活压力大,他们没有办法像大学生一样勤工俭学挣钱,其读书费用很大程度上依靠父母打工挣钱。

  压力滋生厌学情绪

  不久前,有关部门进行了一项留守高中生的调查,结果表明,他们的学习成绩大多处于中等水平,厌学情况十分严重,有将近70%的学生表示有厌学倾向,超过10%的学生厌学状况严重。一位学生告诉记者,父亲在外面打工辛苦供自己上学,而自己学习成绩进步不大,感觉压力太大,缺少学习的动力,可不学更对不起家长,为此他十分苦恼。调查表明,留守高中生的父母在外面辛苦劳动赚钱供孩子读书,学生因此感到很内疚并感到很大压力,促使他们更加刻苦用功,而一旦学习成绩下降或者长时间没有明显进步,就会对学习产生厌恶和恐惧,内心萌发负罪感。

  大悟三中一名学生告诉记者,自己兄妹五人,哥哥和大姐初中没毕业就辍学,一年前爸爸病了一场,读初中的妹妹也回家了,自己现在能读书很不容易,上大学是自己最大的梦想,也是家人最大的期望,但感觉压力太大了,每当自己坐在课堂里学习时,感觉身上有一百个、两百个担子……

  “这些孩子都有大学梦。”三中一位老师这样对记者说。调查数据表明,有78.8%的进城打工父母对于子女学习的期望为“尽量争取考上大学”,而对于高中毕业之后的选择,78%的学生也会选择“继续上大学”。访谈中发现,留守高中生普遍心理压力和学习负担比较大,一种压力来自于家庭,另一种压力来自于升学的困扰。

  大悟一中周老师说:“留守高中生的性格相对内向,学习也更刻苦。学生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学校也没办法开家长会,这些学生往往需要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负责。”

  与此同时,留守学生的父母普遍对孩子期望很高,79%的父母要求孩子考上大学,有19%的父母甚至表示非考上大学不可,没有一位家长只要求孩子高中毕业就可以了。父母的态度给孩子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学生普遍感到压力很大。

  留守生需要关爱

  重庆师范大学心理学专家分析,留守高中生的教育需要父母、监护人、学校的共同努力,社会的关注也必不可少,只有多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做好留守高中生的教育工作。

  专家认为,就父母而言,高中生毕竟还是孩子,他们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和呵护,如果长时间不能与父母作深层次的交流沟通,容易导致情感缺失,引起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高中生的教育工作学校要负很大的责任,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环节。学校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需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学生人身安全,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努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优秀品质和健全性格。③14

  (新华社供本报特稿)

  本报资料图片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