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如果审计风暴成为和风细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6月29日09:15 南方日报

  直言

  潮白

  今年的审计署审计报告没有了“风暴”的意味。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审计出问题的单位“不点名”。以往,即便是国家职能部门,如国家发改委、国家体育总局等,也一概没有

“幸免”。年度例行的审计报告之所以被称为“风暴”,正在于它来得猛烈。

  审计署法制司司长王秀明前晚在做客央视“新闻会客厅”时认为,没有点名“是今年的一个特色”。理由呢?首先是“报告篇幅有限,过多地点,占用篇幅”;其次,以往那种点名方法,“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说问题”,会导致不了解情况的人“只是看到问题,没有看到这些单位好的方面,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到底责任在谁,也不是非常清楚”。这两个理由委实不能让人苟同。本人也来个首先,这不是惜墨如金的场合。且不说我们有那么多报告里的那么多废话空话都说了,百姓不在乎这里“长”那么“关节”上的一点;况且,点出那些单位的名字及违规所在,也占不了多大的篇幅。最关键的是,人们关注审计报告的目的,就是要知道究竟哪些单位在违规,违的是什么规。

  再来个其次,审计报告不是总结报告、评价报告,根本没有提及“好的方面”的必要和义务。你这个单位在所有别的方面即使都好得花团锦簇,那也是别的方面的事,百俊难遮一丑,审计方面存在问题就是有问题。审计报告如此小心谨慎为违规者着想,到了瞻前顾后的地步,不是显得十分多余吗?央视主持人董倩就此发问:“这种(点名与不点名的)区别很自然就会让人们有疑问,是不是你们受到各方面的压力比较大,所以才作出这样的选择,是迫不得已的选择。”对此,王司长予以否认,但显然还是有的。本月初,审计长李金华在一次报告中不是说,他“得罪的99%以上都是好人”吗?“得罪”二字,笔者前几天已经玩味过一次,此处不赘。

  王司长说,他们试图把“审计风暴这种形式逐步过渡到常态”,这无疑是对的,“风暴”式的治理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但“把问题分批分散地向社会进行公告”的话,要小心百姓的注意力也因此而被分散。还是让审计署以及地方各级审计部门的审计报告能够成为“风暴”吧。在目前的形势下,毕竟还需要“猛药”。不少行政机关表面上把“人民的利益”挂在嘴边,从历次审计中发现的问题看,他们行的其实是团体利益、部门利益之实。那么,以为没有外部的强大压力而使其自然产生壮士断臂的气概,失之于幻想。

  “审计风暴”的特色就在于它的点名,“不点名”成为不了它的特色。至少在目前,如果审计风暴成为和风细雨,它可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令问题单位窃喜,令百姓失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